《生而优雅:女主人礼仪》
餐具种类 TYPES OF CUTLERY
在欧洲一些家境较好的传统家庭,家中通常会有一些从上几代传下来的银质餐具。 这些银质餐具作为家族的传承用品,带着家族的印记,显示了一个家族的气度与昔日岁月的痕迹,也是家族中珍贵的财产。在我刚和先生结婚的时候,就收到了婆婆送给我们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古董银质餐具。当时我自认为已做好了成为一个女主人的心理准备,但打开这套餐具的时候,箱子中上百件复杂的器具带给我的震惊程度还是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知道不同的餐具的用途,你才能在款待客人的时候在桌上摆放合适的餐具,而客人根据你所摆放的餐具,又大约能猜到你准备了多少道菜、菜单是什么——这是一个宾主尽欢的“小游戏 ”,也是彼此都懂礼知礼的主人与宾客间默契的体现。当然,平日里要经常打理这些银质餐具,使它们总是保持熠熠生辉的光彩,这也是女主人应该做到的基本功课。
认识常见餐具:
主餐刀、主餐叉、汤匙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用餐餐具,大小通常是根据餐盘的尺寸配套购买的。购买的时候,我喜欢用“12”作为餐具套数的数量,这样既能满足用餐时增补替换的需要,也不会因为使用时意外损坏再也配买不到一样的餐具。
甜点刀、甜点叉、甜点匙
这些餐具相比于主餐刀、叉和汤匙来说,尺寸明显要小两号。甜点刀和甜点叉是用来切比较硬的点心的(比如酥皮糕点),也可以用来切有“硬皮”的发酵类面点(比如比萨式甜点)。而甜点匙和甜点叉可以用来吃松软的蛋糕、泡芙和发酵面包,不需要用到甜点刀。
鱼刀、鱼叉、鱼匙
鱼刀看上去有些特别,不太像一把“刀”。它的刀面和刀柄间呈钝角(类似蛋糕铲),方便水平使用并且没有锯齿。鱼叉和主餐叉相比,叉齿较短一些,有些鱼叉的最外侧叉尖上有一个缺口。所以,鱼刀不是用来切鱼肉的,而是用来去掉鱼皮和鱼骨的。鱼匙是用来吃已经调好汁的鱼或肉的。
牛排刀和牛排叉
牛排刀的刀身尖长,有锋利的齿刃,有时会略大于主餐刀。牛排叉也一样,具有较为尖利的叉齿,用于吃带骨头或不易切割的肉排。
黄油刀
黄油刀是最小的餐刀,没有刀锋。其刀头和刀把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为了抹黄油时让手和桌面间留有空间。有的黄油刀背部有一个小缺口。
奶油汤匙和清汤匙
奶油汤匙的匙头较圆,匙柄比较长。在英国和美国,喝清汤有专用的清汤匙,汤匙的头部为椭圆形。而在法国,人们通常用甜点匙来喝清汤。
水果刀和水果叉
水果刀通常带有锯齿状的刀片和有弧度的刀尖,刀片有时会因氧化作用呈现金色。水果叉通常只有三个叉齿,甚至比甜点叉还要小一些。
牡蛎叉
牡蛎叉是一种很小的、叉头有点胖胖的三齿叉,顾名思义是用来吃牡蛎和贝类食物的。
蛋匙
这是最小的“汤匙”,通常由贝母、龟壳或龟骨制成,珍贵点的可能由象牙制成,用于吃软的蛋羹。这种蛋匙很少使用银质的,因为鸡蛋和银很容易发生氧化作用,使勺子变黑,并且银和鸡蛋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也会有一点点不太好的口感。
所以,当你去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晚宴,看到桌前摆了这样一套餐具,你能猜到今天的晚宴有多少道菜吗?
英式下午茶 BRITISH AFTERNOON TEA
回想过去的种种时光,下午茶总是给了我最多美好的回忆:有时是在阴雨蒙蒙的窗边,有时是在冬日温暖的火炉前,有时是在难得明媚之日的花园中,有时是在传统优雅的酒店里。每次准备回到伦敦的时候,也总会早早就发出下午茶的邀请,约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分享最近的经历与心情,整个过程着实让人充满一种幸福感。
在英国这个一片茶林也不种的国家里,英国人对于茶却有着一种执着的热爱,一天之中有各种各样的喝茶时间与理由,想来也十分有趣。下午茶刚刚在英国出现的时候,都是在一些贵族私人家中举行的,因为那时候的社会还不接受女士到处抛头露面,在公共的咖啡馆、茶室中喝茶,茶也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饮料(一磅茶的价格甚至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周的工资)。直到 20世纪早期,伦敦的丽兹酒店开始面向公众提供下午茶,在酒店喝下午茶才渐渐流行开来。
因为欧洲晚餐时间较晚,英式下午茶一般于下午 4点左右开始。常常听到有些人喜欢说 “high tea”,可那就不是指下午茶了,而是以前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在工作一天后,傍晚 6点左右吃的一顿食物,主要目的是用来充饥,甚至取代晚餐。真正的下午茶则被称为 “low tea”(直译为“低茶 ”,当然更多人称之为“afternoon tea”),是因为用来喝下午茶的桌子要矮于正式用餐的餐桌。在维多利亚时代,喝下午茶的男士要身着燕尾服头戴礼帽手持雨伞,女士着长裙戴帽子。现在就没有这么正式了,但男士也应穿着常礼服或西装,女士穿着优雅的裙装。虽然现在的通信手段十分发达,但邀请朋友前来一起喝下午茶也最好能提前一周左右发出邀请,给朋友也给自己充分的准备时间。
英式下午茶的布置
在客人上门之前,桌上就应提前摆放好下午茶所需要的茶具。茶具通常为骨瓷或银质的器具,包括茶杯、茶碟及茶匙、蕾丝杯垫、滤网、糖罐、牛奶罐、点心盘(公共的和个人的)、茶点刀、叉、茶渣碗、餐巾、保温开水壶、大托盘。桌上通常还会放置一盆新鲜的球形小插花,有的旁边还会放置一些与下午茶主题相关的照片。出于新鲜和保温的需要,茶壶要在客人
来到就座之后才拿到桌上。茶杯要杯耳向右,茶匙则摆放在杯
耳下方。比较讲究的还需要将茶杯预先“温杯”。
英式下午茶的茶
英式下午茶的茶种类较多,其实现在所有的茶都可以作为下午茶的选择,花草茶也可以(因为有人会对茶叶比较敏感),当然最正宗的还是红茶。较常规和传统的选择为“伯爵茶”(Earl Grey),使用最多的可能还是“大吉岭”(Darjeeling),特别以采用 20%的初摘茶再搭配 80%二摘茶的“大吉岭”为最优,它同时具备了新茶的清新和二摘的甘甜口感。此外“尼尔吉里茶”(Nilgiri)、“阿萨姆茶”(Assam)和“锡兰茶”(Ceylon)也是不错的选择。正式的英式下午茶不会使用茶包来泡茶,而是使用散装茶叶。用开水直接冲泡茶叶,再用茶漏过滤掉茶渣倒入杯中饮用。和喝中国茶不同的是,英国茶不会反复冲泡,只喝前几泡。
英式下午茶的食物
接下来就要准备下午茶的食物了,这也是下午茶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下午茶的食物可以根据环境和季节的不同常有变化,但基本一直都包括:不同馅料的手指三明治、司康饼和小点心,有的会再加上饼干、水果挞、巧克力泡芙等。这些下午茶的食物在酒店里会被放在一种三层的点心架中呈上,呈上时最底下一层为三明治,第二层为司康饼,第三层为小点心及水果挞。但如果在私人家中招待下午茶,除非你家和酒店一样高大宽敞,一般不使用三层点心架,而使用两层点心架或不使用点心架直接将点心盘摆放在桌上。
英式下午茶的吃法及注意事项:
1.总的来说,如果是三层的点心架,则由下往上依次品尝(先是三明治,再是司康饼,最后才是上面的甜点),如果没有点心架,则由淡而重,由咸而甜。也可以选择从第二层开始吃,但那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下面的一层,不能回头去吃了;
2.咸甜的食物不要混合放在一起,也不要一直只吃咸的。吃几口食物再喝几口茶,慢慢体会食物和茶的味道在嘴中的变化;
3.司康饼要趁热食用,吃法是客人自己将司康饼掰成两半,再用公用的勺子舀一勺果酱和奶油放在自己的盘子里。掰下一小块司康饼,用茶点刀先涂一点儿果酱,再涂一点儿奶油在上面(果酱和奶油的品质十分重要,果酱必须新鲜或由知名公司生产,浓缩奶油则以英国西南部德文郡和康沃尔郡出产的为最好),吃一口涂一口,不要全部抹上再一起吃;
4.吃糕点时应使用糕点叉,特别小一两口就能吃完的小糕点可以用手拿着吃;
5.英式下午茶的茶是需要加入牛奶的,加奶时可先加奶再倒茶;
6.糖应为棕色方糖,而不是散糖,糖可以加也可以不加;
7.女主人应亲自为客人倒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朋友可以偶尔帮忙,但决不能让服务员来做;
8.下午茶的分量应总是比参加的人数多一份,如三个人的下午茶,则准备四人份,四个人的下午茶,则准备五人份。餐具也应多准备几套,有时客人在吃甜的食物时会想要换个新盘子,或换掉吃了司康饼后看上去比较乱的盘子。
《生而优雅:淑媛礼仪》
交往的艺术SOCIAL GRACES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人总是更喜欢谈论自己。在社交场合我常常很少谈论自己,更多的是去关注和了解别人。如果你对某个人的经历很感兴趣,那就多去对他进行提问和了解,他很快就会忘记你们是在谈话,而会认为你们正在开始建立一段美好的友情!
与人交谈,放低姿态
根据你说话的对象不时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是非常重要的,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这样做。对我而言,这样做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每当我和比自己稍矮一些的人聊天时,我都会稍微以较低的姿态来跟他说话。 显然,当你对一位身材稍矮或是已严重驼背的老奶奶说话时,你的言谈举止与你对男友说话时是非常不同的。
我能够养成这个好习惯得益于我的母校——哈佛商学院的一门“权力与影响力”(Power & Influence)的课程,这门课程提到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别人文明优雅的言谈举止使我们周围的人觉得更加舒服与愉悦。
直到14岁,我一直以来学习和使用的都是英式英语。后来我前往美国继续读书,但移居美国两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把英式和美式发音混到了一起。时至今日,我的英文发音还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现在的我面对英美朋友的时候会呈现这样的状态:与英国朋友交流时我的英文发音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英式,与美国朋友交流时也就顺其自然地变成了美式。我曾经和一位好朋友讨论过关于我英文发音的问题,他认为我面对英美朋友时会随时改变发音,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和礼貌,同时也让我与他们有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要合群
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些在社交场合中永远不会合群的人。如果你那么不屑融入我们及这个场合,为什么不直接拒绝参加这个活动呢?我一直认为广交天下友人,结识那些来自不同国
家、不同行业的人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并且我也可以从他们的故事和人生阅历中收获很多。
其实你的身体会说话
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 我们的手势、姿态以及手的摆放位置就可以说明我们对于对方的看法。尊重或不尊重,喜欢或不喜欢,认同或不认同,都能通过我们的肢体语言传达,因此一定要注意与人交谈时自身的姿态与举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既来之则安之,当你参加一个社交活动时,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喜欢还是不喜欢,既然已经来参加,何不让自己呈现出更好的状态呢?你的眼神就会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你刚刚来到活动场所中时,请让你的举止和眼神呈现出这样的状态:自信、阳光、对一切充满好奇心,表达时再带上些许幽默感。很多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在自己因为某人某事觉得害羞、紧张或不快时,目光总是在躲闪或是盯着脚下,其实这样的状态会给大家带来非常不舒服的感觉,会让大家觉得你不自信、不合群、不自在……微笑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也许在这个尴尬的时刻,一个微笑就可以帮你解围。
在一个社交活动中,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多微笑,要学会多用眼神与大家交流,有了这样的开端,接下来你就可以不断地收获意外惊喜了!学会用充满阳光的眼神与别人交流真的有
这么重要吗?是的,因为我们要自信大方!
闲聊中找寻共同点
以随性的话题或者彼此的共同点展开闲聊是再简单不过的开场方式了。在你们握手的同时就应该说出自己的全名,再用几句话来介绍自己,例如:“你好,我是何佩嵘,英文名叫Sara(莎拉)。我来自香港,但是最近我搬到了北京,我是主人×××的邻居。”在刚刚展开闲聊时,如果碰到了不知道说什么好的状况,可以选择先聊一聊邀请你们做客的主人或者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你们各自和主人是什么关系或者是怎样认识主人的、各自的兴趣爱好、各自最近的一次旅行、你们现在共同所在的城市,等等。有了一个让彼此都感觉蛮舒服的开端后,就可以畅所欲言了,彼此放松心情的同时还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当意外发生时
有时在社交场合中我们会碰到一些比较尴尬的状况,例如,客人不慎将酒杯中的酒弄洒了……
在一次于我家举行的聚会上,我的一位朋友就不慎在餐桌上把他的酒杯碰翻了,顿时大家都安静了,将目光投向了我。当时的我是这样回应的:“太好了!每一次晚宴上,都会有一个人碰翻酒杯,这次是你中了‘头彩’,那我们之后就都不用担心了!”通过这种开玩笑的方式来化解尴尬的状况后,就可以马上岔开话题,将大家的注意力彻底从那个酒杯上移开。
再给你介绍一位更高明的主人,我有位好朋友也碰到过同样的状况,当时她的一位客人不小心把酒洒到了朋友贵重的沙发上,那时我朋友一边拉走她的客人一边对他说:“我老公会特别感谢你的!他一直都不喜欢这个沙发,等着换它呢!”当你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无论是采取开个玩笑之后转移大家注意力的方式,还是抱着宽容理解的态度来回应,或者你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采取不予回应、置之不理的解决方式,因为这将是最糟糕的解决方式,会让所有人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着装
当举办社交活动的主人在邀请函中提到着装要求时,你应该尊重主人的要求。那些为了显示自己的标新立异,不遵守着装要求的人对主人及社交活动都是极大的不尊重。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于应穿着西服佩戴黑领结或白领结的场合,有人却穿着衬衫牛仔裤出席活动。
除此之外,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在任何场合都是适用的:无论是在正式的慈善舞会上,还是在可以尽情放松的鸡尾酒会上。
贴面与吻手DOING THE 'BISOUS'
法式贴面礼(faire la bise)
法语是非常浪漫的语言,法国人喜欢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方式表达爱意。“法式贴面礼”的法语是“faire la bise”,“la bise”在法语中是亲吻的意思。法国人在挂断电话前、与朋友告别时或是在信件结尾处都非常喜欢使用“la bise”一词。
在电影里,法国人相互问候时会在对方的脸颊上亲吻,这看起来亲密、时髦又毫无顾忌!渐渐地这种做法也传到了美国,拉丁美洲地区甚至一些中东国家,但这种法式贴面礼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依旧是稀奇的。
我们“瑞雅”有一门课程是教人们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使用不同的问候方式。在这一课程上,我们的客户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法国人到底是如何通过亲吻面颊来表达问候之意的。
行法式贴面礼时,到底应如何在对方的脸颊上亲吻呢?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你的嘴唇不应该真的碰到对方的面颊——只有你们的面颊可以接触。首先一手搭在对方一侧的上臂上;身体向右或左侧微微前倾,同时与对方面贴面;紧接着在贴面的同时嘴巴做一下亲吻的动作就可以了。亲吻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均可。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要如何选择进行贴面礼的对象呢?在商务场合中,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握手致意;但在社交场合中,一般情况下需要用贴面礼问候;不过,与初次见面的人是从不用行贴面礼的;至于在其他场合或情境下,可以观察对方的意思再行动。另外,对同性或异性是否都可以行贴面礼呢?在欧洲和中东,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间都是可以的;但是在美国,只有纽约才行贴面礼,而且男士之间是不行贴面礼的,至于女性或者男女异性间则可以。
至于贴面的次数,在欧洲和中东,人们一般都是贴两次,但是在欧洲的个别国家和地区也会贴三次,比如瑞士和普罗旺斯。波兰和瑞士一样,人们会相互行贴面礼三次(先右颊,再
左颊,再右颊)。而在美国,不但只有纽约才有贴面礼,而且人们只贴一次。
吻手礼(baisemain)
在东欧一些非常正式的社交场合中,绅士会亲吻已婚女士的手,这被称作“吻手礼”。在很多欧洲国家的贵族中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礼仪:男士右膝弯曲降低身体的高度来亲吻一位已婚女士的手背。这种礼节更注重于其社交意义,而非行为本身,所以绅士的嘴唇一般不会真的触碰到已婚女士的手背,亲吻时甚至也不会发出声音。
波兰驻华大使的夫人是我的密友和顾问,她在北美长大因此习惯于行握手礼。但是当她回到波兰时,她会在自己举办的聚会中有意地使自己的手腕更放松一些,以防一位绅士会突然弯下腰来吻她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