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遇到自己的孩子发热(1)
去医院看病时很多人会想,家里要是有个医生就好了,起码看病就不用发愁了;有孩子的家长想,家里要是有个儿科医生就更好了,孩子生病就不用发愁了。确实,和普通家庭相比,有医生的家庭看病要方便很多,但医生在面对自己家人生病时,却承受着大家想不到的压力。每次同事们说到自己孩子生病的事,都是一肚子的苦水。
有个同事说,每次孩子发热,老婆就问:“病毒是不是你从医院带回来的?”外婆说:“你是儿科医生,连自己孩子的发热都治不好。”另一个同事说:“儿子拉了一天肚子,我说在家多喝点水观察一下,外婆却问要不要到医院找个老医生看看?”对比自己的经历,我对同事们的苦衷也是感同身受。
在女儿还不到1岁的时候,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发热,体温迅速窜到39℃多,平时活泼可爱的她突然一下就萎靡不振了,小脸红彤彤的,趴在大人怀里昏昏欲睡,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
自己虽然在医院里主要做外科,但自负对腹泻、感冒之类还是应付得来。看孩子除了有点流鼻涕,并没有其他症状,听了听肺部,看了看喉咙,也没发现什么异常,看体温上升得这么迅速,感觉还是像病毒感染多一些。所以我也没特别在意,嘱咐家人多给她喝水,体温太高了就给她喝点布洛芬。
家里当时还有两个医生,外婆是退休的中医,妻子是超声科医生,相对于她们,我的专业肯定更对口。发热第1天,她俩虽然也紧张,但基本还是听从我的安排。到了第2天,孩子没有好转的迹象,如果不吃退热药,体温基本维持在38.5℃以上,一吃退热药,体温降下来,她又有精神玩闹了,药效一过,体温又往上蹿。
我密切观察着女儿的情况,好在除了发热,其他都挺好,能吃能睡。但家里人有点扛不住了。外婆说:“孩子总这样是不行的,会烧坏脑子,不能总是在家自己喝点红药水(布洛芬),还是去医院打一下针吧。”妻子从没做过临床,第一次看到孩子生病本来就紧张,听外婆这样一说就更紧张了,跟着说,“你自己是搞外科的,孩子发热的情况你也看得不多,还是去找个内科医生看看吧。”
拗不过她们的轮番轰炸,我妥协了,跟她们说那就去医院查个血吧,如果没事的话还是得回家继续护理观察。带着女儿到医院检查了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比正常值还低一点,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不高。我跟家里人说,“看吧,还是第一考虑病毒感染,发热得有个过程,除了等待没什么好办法。”但妻子还是不放心,说:“既然到了医院,你就找个内科医生给看看吧。”
来医院前就算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无奈,带着妻子和女儿找了个内科医生,医生看了看说,“喉咙不红,肺部听起来也没事,应该还是病毒感染……发热会有个过程,再继续观察就好了。”听到这样的话,家人坦然多了,虽然这些话我在家说过无数遍,但内科医生说一遍似乎抵我说十遍。
回到家女儿还是发热,但血常规也查了,内科医生也看了,家人也安宁了一天。到了第4天,孩子仍然是高热不退,外婆再也不能保持淡定不住了,说不能再拖下去,一定要带女儿去打针。我说再耐心一点吧,孩子虽然发热,但一般情况还好,很多病毒感染都要发热三五天,打针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她看到孩子发热的样子,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争吵一番后,我以我对孩子有监护权为由坚持住了,就差没签字表示后果自负了。
到了第5天,孩子依然高热,妻子和外婆已经不和我说话了,在她们眼里,我俨然已是个残害自己孩子的罪人。我自己倒没有动摇,因为看着孩子仍然没有什么别的症状,坚信发热总会有个尽头。
果不其然,还没吃退热药,到了中午,孩子体温就逐渐趋向下降了,到了下午就已经恢复正常了,然后全身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疹子。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疾病的典型症状。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妻子不言语了,外婆幽幽地说:“没想到幼儿急疹能烧得这么厉害。”
回头想想,都是一家人,大家的愿望肯定都是希望孩子好,谁都不可能在孩子生病的问题上存私心。家人之间本该信任无间,但三个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差异,所以还是产生了分歧和矛盾。
面对疾病,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之间都会存在分歧,更何况医生和没有医学知识的孩子父母之间,因为紧张和担心,家人之间都会产生质疑,更何况本为陌生人的医生和患者之间。
孩子一发热,大部分家长的愿望都是孩子早点退热,觉得热度退下来,孩子就恢复健康了,自己就安心了,所以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给孩子退热。不论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在很多人眼里打针才是真正的治疗,打上针家长心里才踏实,不打针就是医生不负责任,由此引发的医患矛盾不胜枚举。
我想说的是,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承受着几代人的关爱,我作为一名儿外科医生,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作出的医疗决策,在有儿内科医生认同的情况下,都会被自己家人质疑。
试想,如果我不是孩子的父亲而是陌生的医生,她们会怎么看待这个医生?如果我不是孩子的父亲而是陌生的医生,面对这样的质疑,还会愿意这样坚持原则吗?
发热会把什么烧坏
孩子发热往往昏昏欲睡、满脸通红。一摸孩子浑身发烫,很多家长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即便知道是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会担心烧得太厉害会不会导致哪里出问题。
事实上,发热虽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目前并没什么证据能证明发热会给孩子造成伤害,除非是少见的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和中暑。相反,目前还有证据说,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微生物的复制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热对孩子病情恢复其实是有利的。
一个民间流传很广泛的说法是发热会烧坏脑子,所以孩子一发热,家长就很担心,又是退热药,又是冰敷,又是洗温水澡,还有煮绿豆汤来驱寒等,中西结合无所不用。即便在美国,也有1/4的监护人会在体温不到37.8℃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使用退热药,这些都属于“发热恐惧症”的表现,国内的父母更是如此。
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家长会作出很多不理性的事。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还有的非要去医院让医生给孩子输液或者打退热针,个别家长甚至因为用药后体温没有立即下降而迁怒医生。
恐惧,一部分源自未知的危险。儿童发热大部分是由普通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但确实也可以是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对一些未知风险的担心、焦虑是正常的。就算是儿科医生面对自己的孩子发热,绝大多数也一样会焦虑。对于孩子发热,医生反复强调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警惕一些严重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发现不对劲要及时就医。
但恐惧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误解,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发热会烧坏脑子,发热可能会让心脏坏掉,这些误解会进一步加大家长对于发热的恐惧。
为了规避一些未知的风险,跑医院、做化验、做检查是家长付出的代价,但这样的代价如果可以换来一些风险的降低,则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如果是因为一些误解引发的恐惧,让很多家长作出不理性的选择,让孩子多吃了一些不该吃的药,让孩子冒一些不必要的毒副作用的风险,甚至引发一连串的错误,命悬一线,那就真是追悔莫及了。
为了消除对孩子发热带来的恐惧,家长需要记住的是,发热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应对身体状况的一种生理机制,甚至有利于对抗感染。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发热。
没有证据表明发热本身会恶化病情,发热也不会烧坏脑子。有些颅内的感染,比如化脓性脑膜炎会发热,也可以引起脑组织损伤,留下后遗症,但脑子坏了不是发热本身引起的,而是感染引起的,脑子坏了和发热都是感染“惹的祸”。
那发热会让心脏坏掉吗?发热的确会加快代谢,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增加心排血量,加重心脏的负担。但这点负担对健康的孩子几乎不构成威胁,更不会让心脏坏掉。但对于心脏本身有问题,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贫血的孩子,这些增加的负担的确有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所以,对存在这些基础疾病的孩子,我们要更积极地退热;对于健康的孩子,完全不用担心发热会让心脏坏掉。
当然,一些心脏的疾病,如心内膜炎,或者一些可能损害心脏的炎症,比如川崎病,也会导致发热。但还是那个道理,造成心脏受伤的是疾病,而不是发热。
所以请记住,发热是症状而不是疾病,有些能造成器官损害的疾病同时会有发热的症状,但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心脏或者其他器官。如果发热烧坏了家长的理智,倒是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