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lerTotalView > 1 ? __("sellers", {number: sellerTotalView}) : __("seller", {number: sellerTotalView}) }}, {{numTotalView > 1 ? __("items", {number: numTotalView}) : __("item", {number: numTotalView}) }}
免運費
Yami

Nickname

請告訴我們怎麼更好地稱呼你

更新你的名字
賬戶 訂單 收藏
{{ inviteNavTitle }}
退出登入

切換配送區域

不同區域的庫存和配送時效可能存在差異。

歷史郵編

{{email ? __('Got it!') : __('Restock Alert')}}

我們將在商品到貨後第一時間通知你。

取消
Yami

金石堂

【繁體】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buttonTypePin == 3 ? __("Scan to view more PinGo") : __("Scan to start")}}

【繁體】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__(":people-members", {'people': item.limit_people_count})}}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 itemCurrency }}{{ item.invalid_price }} {{ itemDiscount }}
後結束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 itemCurrency }}{{ priceFormat(item.valid_price / item.bundle_specification) }}/{{ item.unit }}
{{ itemDiscount }}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 itemCurrency }}{{ priceFormat(item.valid_price / item.bundle_specification) }}/{{ item.unit }} {{ itemCurrency }}{{ item.invalid_price }} {{itemDiscount}}
{{ itemCurrency }}{{ item.valid_price }}
後結束促銷
後開始秒殺 後結束秒殺
{{ getSeckillDesc(item.seckill_data) }}
{{ __( "Pay with Gift Card to get sale price: :itemCurrency:price", { 'itemCurrency' : itemCurrency, 'price' : (item.giftcard_price ? priceFormat(item.giftcard_price) : '0.00') } ) }} ({{ itemCurrency }}{{ priceFormat(item.giftcard_price / item.bundle_specification) }}/{{ item.unit }}) 詳情
商品有效期

已下架

我們不知道該商品何時或是否會重新有庫存。

當前地址無法配送
已售完

商品描述

展開全部描述
内容簡介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
想要了解孩子,
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
讓我們一起重回孩提時代,
找回愛的能力,
身為父母不再只是一種責任,
更是一種享受
享受與孩子攜手共度的每一步旅程……


這是一本獻給新世代父母的教養書,
最符合人性且最實用的親子溝通方式,
送給每一個孩子,也送給曾是孩子的每一位大人。

親子教養這門功課上,父母要做的事情
不只在「覺察」孩子的思考行為是否得當,
更不在「如何整治」孩子,
而是身為父母,怎麼「站穩自己的腳步」。
理解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困境與目的,
才能「對症下藥」,找到對孩子及家庭最好的溝通法。

本書特色

引領父母聽、懂孩子的心情
當孩子表現不能盡如人意時,與其花力氣「找原因」,還不如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及需求」,才能更柔軟地貼近孩子的心。

借鏡實例,協助讀者更立體、清楚了解狀況
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作者會以親身經歷,介紹具體的作法與技巧,協助父母們清楚了解狀況及技巧運用。

讀通這本書,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
作者藉由自己學習心理諮商,後來更擔任諮商師的歷程及經驗,分享父母如何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理解孩子的脈絡,讀通內容,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

目錄

【推薦序】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周慕姿 
【自序】再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Chapter 1  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
01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02  讓孩子成為父母的鏡子及導師
03  學習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4  孩子種種行為目的,只為了克服自卑感
05  辨識孩子常見四種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
06  從依附關係中,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
07  摸清孩子天生氣質,找「對」方法帶孩子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09  如何建立規矩及界線,培養孩子責任感
10  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度,從困境中學習成長
11  了解情緒的引發及運作,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
12  如何幫忙孩子管理情緒

Chapter 3  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
13  總是長不大的「巨嬰型」孩子
14  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鷹型」孩子
15  手機不離身,「網路成癮」的孩子
16  總是哭不停的「分離焦慮」孩子
17  老是愛吵架的「手足競爭」孩子
18  關閉心房,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
19  過度管教容易教出「以暴制暴」的孩子

Chapter 4  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20  從分離課題,認清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21  父母照顧孩子時,請先照料自己的內在小孩
22  父母的關係是合作,不是仇敵
23  找回父母自己的名字,才能對孩子「放手」
24  重新檢驗父母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25  如何運用父母的幽默感與創造性,化解危機
26  請父母累積與孩子的珍貴時刻 

自序/導讀

他們提醒我慢下來,去看看天空的雲、地上的螞蟻;他們提醒我,可以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只因為聽到一首喜歡的歌,就開始隨意地扭動身體,隨著音樂舞蹈;他們提醒我,可以毫不保留地表達在那個當下最完整的情緒,可以因為現在肚子餓或難過,而用撼動天地的力氣大哭,但又在下一秒鐘,因為有人的照顧與陪伴,發自內心地笑著。

他們好自由。看著他們,也懷念著在我身上,曾經有過的這些自由。

研究所的系統化理論,更理解孩子的心

在跟外甥開始慢慢培養感情的同一時間,我也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跟著曾端真老師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曾端真老師透過理論,以及跟小孫女互動時的故事,教我們:「用孩子的眼、孩子的耳、孩子的心,去認識孩子的世界。」怎麼樣打從心底地去尊重並欣賞一個生命,讓一個孩子可以自主、自律、自由,同時能擁有挺得住挫折且面對困難的勇氣。

再接下來幾年,我讓自己在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學等,不同年齡層的學校、場域工作與學習。我喜歡聽孩子說話,也喜歡聽父母說話。

我跟著趙文滔老師學習家族治療好幾年的經驗,幫助我更能夠去看見,一個家庭,如何影響孩子,又如何被孩子影響著。讓我能夠用一個更「系統、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狀況。

我也跟著曹中瑋老師學習完形治療,增進我對情緒的敏感度;而心理劇的訓練,也讓我可以更自在地從父母/老師的位置,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的脈絡。

帶著這些經驗,當我回到跟孩子的互動,我常常能體會到,自己對孩子的進退應對是很得心應手的。我深刻地體會到阿德勒所說的:「一個有行為問題的孩子,背後其實是個缺乏愛、充滿挫折、缺乏練習的孩子。」

學習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我能夠跟孩子處得好,常常是因為,我能看見孩子的脆弱、孩子的需要,且總是能夠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旁邊有兩個孩子在拌嘴,我自然地脫口而出說:「他們吵架的樣子真是可愛啊!」我常常在孩子難過、或生氣、或任性的時候,欣賞起他們自由的樣子。這份欣賞讓我不會過度地承擔孩子的情緒責任,也能夠很快地知道,我該怎麼跟孩子接觸、幫忙孩子。

長期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感觸是,我在陪伴著孩子,試著去理解孩子、聽懂孩子時,其實「我」才是被孩子陪伴到的那一個人。他們是我的鏡子,是我人生的導師。

當我看見他們對我總是能夠真誠的流淚、生氣、耍賴,讓我感覺我是被他們信賴的;當我對他們的態度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們會馬上回饋給我,讓我知道我做對了;當我真的好好地去聽懂他們心裡面的話的時候,我也感覺,自己小時候那個「孤獨」的自己,好像也有一點點被了解。

而我,也在這條陪伴著孩子的路上,陪伴著我自己。

從四大面向切入,把教養力氣花在正確方向

所以,我寫下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將我跟孩子互動時,那些快樂、自在的經驗,那些影響我至深的觀念,那些好用的小技巧,能夠有系統性地分享給身為父母的你。

我把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

一、建構心態的「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在一開始之前,將教養孩子的心態先建立,並聊聊可以用怎麼樣的立場與心情閱讀這本書。

二、觀念打底的「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透過一些理論的說明,以及跟孩子互動時的一些大原則。依循這些大觀念,就像是在森林裡拿著指南針一樣,在親子教養的路上,不致於失去方向。

三、針對孩子問題去做探討的「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裡面會介紹一些教養孩子的具體作法與技巧。同時,也會穿針引線地引用第二章節的大觀念,讓父母可以前後呼應與對照。

四、回到父母的自我理解與自我照顧之「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在本書中,我會舉出許多故事與案例,協助讀者對於該主題有更立體、清楚的了解。而本書所有案例內容、人名,都是經過大幅編造,或是重新創作,如果雷同,是因為這些故事正發生在許多家庭的身上,許多人都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困擾。

此外,我也會佐以許多理論說明。

或許理論對有些讀者而言會比較生硬一些,但對我而言,學習親子教養不只要有對人性的關懷與理解,更需要心理學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在本書裡所寫下的內容,也是我親身使用過覺得有幫助的,才願意下筆分享給大家。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不僅能夠在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稍微省一點力,把力氣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更重要的是,希望各位父母也能跟我一起「享受」當父母、陪伴孩子的感覺。

你會發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那些辛苦與不容易,最終都會苦盡甘來,成為在父母心中纍纍的果實。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業推薦

天才領袖親子教育集團執行長-王宏哲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親子教育家-李崇建
2016TEDxTaipei講者-余懷瑾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作者-洪美鈴
資深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陳鴻彬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內容試閱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你覺得你的孩子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嗎?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以及面對未來挫折的勇氣呢?我歸納出下面四個方向: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讓孩子從「外在肯定」轉為「自我肯定」。

四大方向,培養孩子擁有承擔挫折的勇氣及自信心

我從事心理諮商工作這幾年來,發覺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兩件事情:「歸屬感」、「價值感」。

而我認為,自我價值是一個人的「根本」,因為:

人生不可能沒有困境,而擁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才擁有承擔挫折的資本,擁有面對困境與挑戰的勇氣與基石。

阿德勒心理學說:「問題最大的孩子,往往是最挫折的孩子。」孩子會用一些令我們匪夷所思、摸不著頭緒的方式來面對問題,保護與維持自己的優越感,往往是因為他沒有面對挫敗的勇氣。

如果要讓孩子以「正向、積極」的發展模式來克服自卑感,而不是採用問題行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昇孩子的自信。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勇氣』。」

但是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呢?我歸納出下面四個方向: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讓孩子從「外在肯定」轉為「自我肯定」。

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

培養勇氣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先跟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

「合作關係」是什麼意思?孩子從一出生,就必須學習與母親建立起合作關係:孩子需要透過他的嘴巴、手,來尋找媽媽乳頭的位置,孩子也需要施適當的力,才能夠喝到奶水。

我記得有一次,三歲的外甥說他要「按電梯的按鈕」,但是他身高不夠,所以要我幫忙。那時候我就抱起他的身體,讓他按下那個按鈕。當我們完成這項任務的時候,我們雙方都很開心。

而這就是一種合作關係。

再長大一點,父母會需要開始跟孩子對話、規範孩子、跟孩子連結、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關注與理解,而這種一來一往的對話都可以算是一種合作關係。

簡單來說,合作關係的意思就是,父母跟孩子雙方要能夠感覺到彼此是有「連結」的、彼此是關心的,最直白的方式就是要讓孩子能感受到「我們是同一陣營的」,我們是一起努力的「隊友」。但父母要跟孩子合作的首要原則,就是讓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而這個安全感怎麼來?就是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大人的眼光所武斷評價,並且是會願意接納孩子的。在整個過程中,大人是帶著尊重的態度與孩子溝通的。

而什麼是接納、尊重?

接納孩子

接納就是「不帶評價」地去認識孩子。

而「理解」其實就是一種「接納」。例如:哥哥在跟弟弟搶玩具的時候,打了弟弟一下,媽媽可以跟哥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弟弟搶你的玩具,所以你打他一下,想讓他知道你有多生氣。」讓孩子感覺到他的「情緒」與「動機」有被理解,被「接納」。

另一種接納的方式,也可以用「講故事」或「自我揭露」的方式。例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知道嗎?爸爸第一次棒球比賽打輸的時候,跟你一樣,那個時候我也好難過、好自責。」這非常有助於孩子能夠對於自己犯的錯不會過度羞愧,感覺自己不是被評價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認同孩子的行為。」而如何接納情緒同時引導孩子正確行為的部分,在之後的「08建立規矩、培養責任感與挫折容忍度」、「11 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章節裡會提到。但父母必須先帶著「接納孩子情緒」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孩子才願意對你敞開心胸。

尊重孩子

而「尊重」的意思是,父母也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有尊嚴」的個體對待,因此父母親不該說出傷人的話,例如:「我們家沒你這個孩子」、「生你不如生一頭豬」等負面情緒話語。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話有沒有問題,最好的判斷標準就是先問你自己:「你會對於一個你尊重的成年人說這些話嗎?」如果不會的話,那就不該對孩子這樣說。

「尊重」不是放任,尊重隱含著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即便孩子的思考與認知能力可能沒有成年人來得好,但父母仍舊要信任孩子為是一個獨立、有思考能力的個體來對待。因此我常問孩子:「那你是怎麼想的呢?」而我是真心地好奇,在他小小的腦袋裡頭,他是怎麼看這件事情的。當我要給孩子建議之前,我通常也會跟孩子說:「我有一個想法,你想聽聽看嗎?」我平等地分享我的想法,而非拿出權威,要孩子「一定」要聽我的話。孩子當然也可以拒絕我聽我的意見,或者在聽完之後決定用它自己的方式,而我也不會因為孩子不願意聽我說話而受傷,因為他可以自由地決定他是否要接受。

當然,孩子需要被尊重,父母也需要同等地被尊重。

有些孩子會做出對父母親不尊重、不禮貌的事情,例如辱罵或打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說:「你剛剛罵我,我覺得很受傷、生氣,我認為你不該這樣對我。」甚至直接離開現場,停止繼續接受孩子的人身攻擊或辱罵。因為當孩子無法尊重父母的時候,如果一時之間父母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至少需要先尊重自己,清楚表達自己感受或離開現場,最起碼要讓孩子知道,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值得被好好尊重的。

當一個孩子被以尊重、接納的態度對待時,就能夠從父母的態度中,讓孩子體會到「我是一個有價值、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個體,便是踏入提昇自我價值的第一步了。

用正確的方式鼓勵孩子,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

而當父母可以跟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協助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鼓勵」。

很多父母親認為,要培養孩子的自尊或自信心,就是要一直稱讚孩子。例如在生活中常聽見的:「只要你多努力,下次一定可以的」、「這次歷史考了九十分,你很聰明,數學分數一定也可以的」……這類看似正向且鼓勵的話語。

但是我必須說,有時候錯誤的肯定,反而會讓孩子更沒有信心!接著,我會針對幾個鼓勵的重點提醒,協助父母釐清重要觀念。不過,在開始釐清觀念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實驗。

鼓勵與稱讚的差異性

史丹佛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針對紐約二十所學校四百名的國小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發現「稱讚」與「鼓勵」有巨大的差異。研究者隨機將孩子分為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稱之為「稱讚組」。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為「鼓勵組」。並在實驗設計中,只會給「一句話」的回應,因為研究者認為孩子對這兩者個反應是非常敏感的,因此一句話就能看到明顯效果。整個實驗分為四輪測驗,分別如下:

第一輪測驗:給孩子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測驗,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地完成測驗。測驗結束後,會告訴孩子分數,並且附上一句稱讚或鼓勵的話。

① 稱讚組: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② 鼓勵組: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你表現得很好!

第二輪測驗: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以讓孩子選擇。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透過更多的學習以通過「困難的測驗」,以及跟類似上一輪測驗的「簡單」測驗。

① 稱讚組:大多數的孩子選擇了簡單的測驗。
② 鼓勵組:90%的孩子選擇了困難的測驗。

第三輪測驗:這次沒有選擇,而是給這群國小五年級的孩子大約「國中一年級程度」的考題,面對這些高於自己程度的題目,大多數的孩子都失敗了。這是實驗者故意在這輪測驗中,給孩子遭遇挫折。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卻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尤其是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鼓勵組孩子們,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第四輪測驗:到了第四輪時,研究人員再給孩子跟第一輪的測驗一樣簡單的題目。這時發現:

① 稱讚組:分數退步了20%。
② 鼓勵組:分數提高了30%。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性?難道在第四輪測驗,「稱讚組」的小朋友,能力突然變差了嗎?

當然不是。

對於鼓勵組的孩子而言,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雖然在第三輪測驗感覺挫敗,但他們反而會願意花力氣去努力。

而對稱讚組的孩子,他們的信心是建築在別人的稱讚上,也更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感受到更大的打擊。同時他們也會認為,失敗代表的是自己「不夠聰明」,因此認為「成功並非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面對失敗,我是束手無策的。」

事後研究者對孩子訪談,也會發現稱讚組的孩子,也會更看輕「努力」的重要,甚至認為努力是愚蠢的,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鼓勵比稱讚更有效果

看完上述的實驗,回過頭來談「肯定」這件事情。「肯定」簡單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鼓勵,一種是稱讚。

「鼓勵」是以信任的態度,讓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負責地解決問題,並且針對孩子的「努力的過程」,給予「看見」以及「肯定」;而這樣的看見,是「不論結果好壞」的。鼓勵會讓孩子更有勇氣,會讓孩子「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會願意投入與付出。」舉例來說,鼓勵就是對孩子說:「我看到你這次考試,真的非常用心地在準備。」在家事上也可對孩子說:「謝謝你想幫媽媽拖地,我覺得你是個很貼心的孩子。」

「稱讚」指的是:「針對孩子的『表現與結果』去肯定,讓孩子能夠知道他某些事情『做得很好』。」使用得妥當,同樣也能讓孩子感覺被鼓舞。例如:「你這次段考,考了第三名,表現得很不錯喔」、「你幫媽媽拖地拖得很乾淨唷!」

但是這兩者相較起來,鼓勵會比稱讚更能夠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人生中不可能沒有「挫折」與「失敗」,而我們也常常是在能夠在挫折中學習與成長。而「鼓勵」所傳達出一個概念是:「不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我們都可以繼續地往前、犯錯。因為我在過程中的努力,就已經是一件值得被肯定的事情了。」

而稱讚的確可以在「孩子真的做到了某些事情」的時候,讓他知道自己的表現很棒,並為自己的表現擁有成就感,甚至產生一種想要變得更好的卓越感。

然而稱讚卻有一個風險是,隱含著一種「上對下的權力不平等」關係,也容易讓孩子「上癮」,會讓孩子「依賴別人的評價與稱讚而活」。尤其在生活中,如果只有「稱讚」而沒有「鼓勵」的話,就會讓孩子有一種「難道我只有表現好的時候,才會被讚美、被肯定」的隱憂。

所以有一些一路走來總是第一志願的孩子,平時挫敗的經驗少,又得到太多稱讚,常常聽到:「哇!考試成績那麼好,很優秀喔!」這種話,他們會很容易認為「那如果我表現不好的時候,我會不會讓人失望?我會不會變成是一個不好、沒有價值、不被喜歡的人?」

稱讚跟責罵一樣危險,因為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完全依賴於其他人的評價身上,隨之起起伏伏。

錯誤的稱讚跟責罵一樣危險

比較一下「責罵」與「鼓勵」: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成績差勁的孩子,A老師告訴你:「你怎麼那麼笨!連這都不會!」而B老師告訴你:「你好像不是很滿意這次的成績,但我發現你其實一直很努力嘗試呢!」哪一個老師會讓你比較願意繼續念書?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後者。再比較一下「鼓勵」與「稱讚」:如果當你考試考了一個不錯的成績,A老師告訴你:「天啊,你真的是太厲害了,我就說你很聰明,我相信下次你就可以考上第一名的!」B老師說:「我看見你在這次考試上,花了很多時間、很努力地在準備考試!看起來你的努力有成果唷~」同樣都是「肯定」,你會覺得哪一位老師會讓你感覺到比較大的壓力?而哪一位老師會讓你更願意「自動自發」地繼續念書呢?

如果我是孩子,A老師的回應,會讓我很害怕我下次考不上第一名,會擔心我下次會不會讓老師失望;但B老師的回應,會讓我有種被看見、被支持,下次願意繼續努力的動力,而且我會感覺這個努力是為了實現我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滿足老師的期待。

錯誤以及過多的稱讚,反而會讓孩子缺乏勇氣,甚至會變成一種「討好症」,不斷地渴望父母的肯定與看見,更在會孩子失敗的時候大受打擊。因為孩子期待自己「一直在那麼被誇獎的位置」,無法接受那個「可能失敗」的自己。而正確的鼓勵,背後隱含著一種「相信」的態度,會讓孩子更有勇氣,儘管遭遇挫折,仍願意繼續努力。

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

不只要區分鼓勵與稱讚,我發現很多父母親的稱讚,會變成太過「戲劇化」,例如明明只是吃下一小口飯,就大力地稱讚:「天呀,我的寶貝!我就知道你一定做得到!」這不只沒辦法增進孩子的自信與勇氣,反而會讓孩子更沒有信心。

因為孩子在父母誇獎的當下會產生一種困惑:「我真的有像你說的那麼好嗎?」那會形成「父母的表達」跟「孩子對自己的認知」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落差,也會讓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標準」去判斷自己的好壞,反而無所適從地產生一種莫名的不安感。

此外,如果孩子在這樣「過度誇獎」的環境久了,孩子也會面臨兩個風險:一個是孩子會「誤認為」,只有「這麼強烈」的稱讚,才算是「好」。那會像是吸毒一樣,對於稱讚會越來越沒有感覺,也會越來越「依賴」這種高強度的稱讚。

另一個風險則是當孩子離開家中,到了學校、出了社會後,因為得不到孩子心中設下的強烈稱讚標準,而很容易感覺到挫敗,甚至會不敢去嘗試,因而讓孩子更沒有自信。另一種父母是,當孩子說:「我覺得我很笨、我什麼都不會」的時候,父母急著想安慰孩子說:「不會啊!我覺得你很聰明,只要再努力一點,下次一定可以考好的!」這同樣會讓孩子困惑:「我覺得我很笨,感覺很挫折,可是媽媽說我很聰明,那我感覺到的到底是什麼?」這會讓孩子更不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變得更沒有信心。

因此我建議父母的稱讚與鼓勵,不需要戲劇化,只需要簡單、平實地回應,甚至可以盡量貼近事實地描述,那反而會更有力道。例如:「謝謝你今天自己把衣服拿去丟洗衣機」、「你這次名次進步五名呢!」這樣簡單地回應,將功勞歸功於孩子即可。

從「外在肯定」到「自我肯定」

父母的鼓勵是重要的,但我認為以長期目標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從父母或社會的「外在肯定」,轉為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肯定」。

一開始,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學習「自我肯定」的話,可以多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或者讓孩子說說看:「你今天願意把玩具讓給弟弟(描述客觀事實),你是怎麼想的?」創造出一個空間,讓孩子成為鼓勵、肯定自己的那個人。

重點不在於,孩子真的也要非常「正向」地講出那些肯定自己的話,只是讓孩子有一個空間與機會,開啟對自己的欣賞眼光。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自尊」與「自我肯定」的能量來源,不是從父母或他人身上得到,不是從事情的成敗之中證明,而是透過孩子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所得到。這樣子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才能夠在面對挫敗,面對其他人對自己不公平的負面評價時,能夠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判斷準則。

心理師與孩子的暖心互動

容我再多說一點:我認為能夠練習從「外在肯定」變成「自我肯定」,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也是從我跟成人心理諮商的過程中發現的。

我發現絕大多數前來諮商者的心理困擾,源自於他們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而這些缺乏自信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其外在的客觀表現,並不是太差的,但是他們還是缺乏自信,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他們的自我價值、自信,是建立在像是「成績」、「權威者對自己的評價」、「同儕的看法之上」等這些外在的標準上。所以即便他們這次成績考好了,他們也不敢相信自己「下次一樣會考好」。他們這次被「稱讚」了很開心,但因為依賴著父母或權威者的評價,所以當下次又被評價為「不好」的時候,打擊是更大的!

而這也會讓長期依賴權威者評價的孩子、讓那些從小常被說「好乖、好聽話」的孩子,為了一直得到權威者的肯定,而變得不敢犯錯。

在長大之後,可能因為老師、老闆、其他人的一句話,而完全崩潰。也看見很多建中、台大等第一志願的孩子,最後因為承受不了打擊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不是太脆弱,而是因為其價值感,完全「只」綁在這些外在評價與表現上。

因此,如果身為父母的你希望孩子在未來遇到挫折、打擊的時候,仍舊能夠挺得住這些困難。那麼我鼓勵父母,從現在開始,就要減少孩子對你評價的依賴,讓孩子練習「自己去評價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找到孩子自己內心的標準。

父母反思小練習

回想一下,在生活中,你對孩子的話語是肯定多?或是責罵多呢?而肯定話語中有哪些是鼓勵?又有哪些是用稱讚呢?鼓勵其實蘊含著一種陪伴、理解、相信。當我們曾經體會過這種被深深相信的感覺,我們就愈能夠對孩子這樣子做。因此這次反思小練習分為二個部分:一個是試著對孩子講肯定的話語,觀察看看有什麼不同。另一個部分則把焦點再拉近各位父母身上思考。

一、 對孩子試試看鼓勵與稱讚的肯定話語:

1. 邀請父母回想一下,當你「責罵」孩子vs.「稱讚」孩子vs.「鼓勵」孩子,所造成的效果,有什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生活中,找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去「鼓勵」孩子:也就是告訴孩子,你看見他在什麼地方很「努力」(重視過程,而非結果),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有什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在我生命中的鼓勵:

1.請父母們您試著回想一下:「在你生命中,有『誰』深刻地懂你、相信你、陪伴你、鼓勵你,讓你更有力量去度過生命中的難關?讓你願意繼續在這一條辛苦的路上努力著?」並請把這樣的經驗寫下來。

規格參數

品牌 金石堂
品牌屬地 Taiwan
淨含量 1g

免責聲明

產品價格、包裝、規格等資訊如有調整,恕不另行通知。我們盡量做到及時更新產品資訊,但請以收到實物為準。使用產品前,請始終閱讀產品隨附的標籤、警告及說明。

查看詳情
加入收藏
{{ $isZh ? coupon.coupon_name_sub : coupon.coupon_ename_sub | formatCurrency }}
{{__("Buy Directly")}} {{ itemCurrency }}{{ item.directly_price }}
數量
{{ quantity }}
{{ instockMsg }}
{{ limitText }}
{{buttonTypePin == 3 ? __("Scan to view more PinGo") : __("Scan to start")}}
由 King Stone 銷售
送至
{{ __("Ship to United States only") }}
滿49免運費
正品保證
台灣直郵

已加入購物車

繼續逛逛

為你推薦

{{ item.brand_name }}

{{ item.item_name }}

{{ item.currency }}{{ item.market_price }}

{{ item.currency }}{{ item.unit_price }}

{{ item.currency }}{{ item.unit_price }}

優惠券

{{ coupon.coupon_name_new | formatCurrency }}
領取 已領取 已領完
{{ getCouponDescStr(coupon) }}
{{ coupon.use_time_desc }}
即將過期: {{ formatTime(coupon.use_end_time) }}

分享給好友

取消

亞米禮卡專享價

使用禮卡支付即可獲得禮卡專享價

規則說明

禮卡專享價是部分商品擁有的特殊優惠價格;

購買禮卡專享價商品時,若在結算時使用電子禮卡抵扣支付,且禮卡餘額足夠支付訂單中所有禮卡專享價商品的專享價總和,則可以啟用禮卡專享價;

不使用禮卡支付,或禮卡餘額不滿足上一條所述要求時,將無法啟用禮卡專享價,按照普通售價計算,但您仍然可以購買這些商品;

在購買禮卡專享價商品時,若餘額不足,可以在購物車或結算頁中點擊“充值”按鈕對禮卡進行購買和充值;

商品若擁有禮卡專享價,會顯示“專享”的特殊價格標記;

如有疑問,請隨時聯繫客服;

禮卡專享價相關規則最終解釋權歸亞米所有。

由 亞米 銷售

服務保障

Yami 滿$49免運費
Yami 無憂退換
Yami 從美國出貨

配送資訊

  • 美國

    標準配送 $5.99(不含阿拉斯加,夏威夷),最終價滿$49免運費

    本地配送$5.99(加州,紐約州,新澤西,麻省和賓夕法尼亞,以上州部分地區);最終價滿$49免運費

    兩日達(含阿拉斯加夏威夷)運費19.99美元起

退換政策

亞米網希望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優秀的售後服務,讓所有人都能放心在亞米購物。亞米自營商品在滿足退換貨條件的情況下,可在收到包裹的30天之內退換商品(食品因商品質量問題7天內可退換;為了確保每位客戶都能獲得安全和高質量的商品,對於美妝類產品,一經開封或使用即不提供退款或退貨服務,質量問題除外;其他特殊商品需聯繫客服諮詢)。
感謝您的理解和支持。

查看詳情

由 亞米 銷售

亞米電子禮品卡使用規則

若購買時選擇自動儲值,訂單完成後禮品卡將自動儲值至您的帳戶;

若購買時選擇發送郵件,訂單完成後系統將自動發送卡號和密碼到您填寫的郵箱;

寄送郵件時,任何使用者均可使用郵件中的卡號密碼進行禮卡儲值,請妥善保管郵件資訊。

如接收郵件遇到問題,請聯絡客服處理;

發送郵件時,若禮卡沒有被兌換,可以補發郵件。若已經被其他用戶兌換,無法補償;

亞米網電子禮卡可用於購買自營或第三方商品;

亞米網電子禮卡沒有有效期限限制,長期有效;

亞米網電子禮卡的金額,可分多次使用;

亞米網電子禮卡業務規則,最終解釋權歸亞米網所有。

退換政策

已消費的電子禮卡不支持退款。

King Stone 銷售

服務保障

Yami 滿$49免運費
Yami 最優售後
Yami 美國本土出貨

配送資訊

  • 美國

    標準配送 $5.99(不含阿拉斯加,夏威夷),最終價滿$49免運費

    本地配送$5.99(加州,紐約州,新澤西,麻省和賓夕法尼亞,以上州部分地區);最終價滿$49免運費

    兩日達(含阿拉斯加夏威夷)運費19.99美元起

退換政策

提供30天內退還保障。產品需全新未使用原包裝內,並附有購買憑證。產品品質問題、或錯發漏發等,由商家造成的失誤,將進行補發,或退款處理。其它原因需退貨費用由客戶自行承擔。

由 King Stone 銷售

服務保障

Yami 跨店滿$49免運費
Yami 30天退換保障

亞米-中國集運倉

由亞米從中國精選並集合各大優秀店舖的商品至亞米中國整合中心,合併包裹後將一次合包跨國郵寄至您的地址。跨店包郵門檻低至$69。您將在多商家集合提供的廣泛選購商品中選購商品,輕鬆享有跨店鋪包郵後的低郵資。

退換政策

提供30天內退換保障。產品需在全新未使用的原包裝內,並附有購買憑證。產品品質問題、錯發、或漏發等商家造成的失誤,將進行退款處理。其它原因造成的退換貨郵費客戶將需要自行承擔。由於所有商品均長途跋涉,偶有簡易外包壓磨等但不涉及內部品質問題者,不予退換。

配送資訊

亞米中國集運 Consolidated Shipping 運費$9.99(訂單滿$69 包郵)

下單後2個工作天中國商家出貨,所有包裹抵達亞米中國整合中心(除特別情況及中國境內個別法定假日外)會合併包裹後透過UPS發往美國。 UPS從中國出貨後到美國境內的平均時間為10個工作天左右,可隨時根據直發單號追蹤查詢。受疫情影響,目前物流可能延遲5天左右。包裹需要客人簽收。如未簽收,客人須承擔包裹遺失風險。

由 King Stone 銷售

服務保障

滿49免運費
正品保證
台灣直郵

配送資訊

UPS Ground 運費$11.99(訂單滿$49包郵)


Seller will ship the orders within 1-2 business days. It will not be shipped between April 7, 2019 and April 4, 2019. Orders during this time will begin shipping on April 8.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積分規則

不參加任何折扣活動以及亞米會員積分制度。

退換政策

提供30天內退還保障。產品需全新未使用原包裝內,並附有購買憑證。產品品質問題、或錯發漏發等,由商家造成的失誤,將進行補發,或退款處理。其它原因需退貨費用由客戶自行承擔。

Yami

下載亞米應用

返回頂部

為您推薦

品牌故事

金石堂

为您推荐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Yami
欣葉
2种选择
欣叶 御大福 芋头麻薯 180g

周销量 600+

$1.66 $1.99 83折

評論{{'('+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

分享您的感受,幫助更多用戶做出選擇。

撰寫評論
{{ totalRating }} 撰寫評論
  • {{i}}星

    {{i}} 星

    {{ parseInt(commentRatingList[i]) }}%

Yami Yami
{{ comment.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comment.content }}

Yami
查看更多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購買 {{groupData}}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reply_count }} {{comment.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Yami Yami
{{ comment.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comment.content }}

Yami
查看更多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購買 {{groupData}}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likes_count }} {{ comment.reply_count }} {{comment.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暫無符合條件的評論~

評論詳情

Yami Yami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收起

{{ strLimit(commentDetails,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commentDetails.content }}

Yami
查看更多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已購買 {{groupData}}

{{ commentDetails.likes_count }} {{ commentDetails.likes_count }} {{ commentDetails.reply_count }} {{commentDetails.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請輸入內容

回覆{{'(' + replyList.length + ')'}}

Yami Yami

{{ showTranslate(reply) }}收起

{{ strLimit(reply,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 reply.reply_likes_count }} {{ reply.reply_likes_count }} {{ reply.reply_reply_count }} {{reply.reply_in_user==uid ? __('Delete') : __('Report')}}

請輸入內容

取消

這是到目前為止的所有評論!

發表評論
商品評分

請輸入評論

  • 一個好的暱稱,會讓你的評論更受歡迎!
  • 修改了這裡的暱稱,個人資料中的暱稱也將被修改。
感謝你的評論
你的好評可以幫助我們的社區發現更好的亞洲商品。

舉報

取消

確認刪除該評論嗎?

取消

歷史瀏覽

品牌故事

金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