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与优秀的演讲者之间不过一页纸的距离
最初给人做演讲辅导,完全出于偶然。事实上,当时一见到要辅导的对象,我就觉得很诧异。
他是一位明星创业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哈佛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当时正带领企业走在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路上。
由于多年给这家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我们成了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极为聪明、思维缜密而又有洞察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对未来的前瞻视野让人心生敬意。每次与他探讨行业未来发展的时候,他总是信心满满、从容不迫、滔滔不绝,而那次见面他却很焦虑,甚至有些局促。
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他当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关键“一步”,要面对众多投资人和媒体做路演(roadshow)。
“我在台下和人交流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比如开会”,他很坦诚地说,“但是,只要一上台,我就头脑一片混乱,不知道该说什么……”
几年来,我为上百人做过一对一的演讲辅导,更通过训练营的形式培训过几千人,其中有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一般员工,甚至还有幼儿园园长。他们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就是台上和台下的表现判若两人。确实,当众表达是很多人期待而又畏惧的场景。
一、演讲是惊恐时分还是荣耀时刻
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公众演讲,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影响了一代人,马云的“Small Business,Big Dream(小生意,大梦想)”激发了企业家的创业激情,董明珠的“对自己狠一点”奠定了她业内“大姐大”的江湖地位,而“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和“专注、极致、口碑、快”让雷军成为创业教主。
总有某些演讲会是人们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当一位创业者面对投资人介绍自己的商业计划时,当一位企业领袖在行业论坛上阐释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时,当一位管理者在公司的年会上做工作报告时,当一位销售人员向客户呈现自己的设计方案时,短短30分钟的演讲可能就是地狱和天堂的分界线。面对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挑剔和评判的目光,对当时的演讲者来说,可能是一次稍纵即逝的机会,也可能是一场难以脱离的噩梦。
说公众演讲是社交环境中最严肃、最专业的环节并不为过。成功的企业家们也通常凭借一次或者多次的成功演讲提升人格魅力,为自己的企业聚集人气和口碑,如广为流传而成为经典的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即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相反,演讲中若稍有差池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公共危机,让个人声名狼藉,甚至身败名裂。而在我们的语言中也对口碑的传播时间和空间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描述,“流芳千古”对应了“遗臭万年”,“好事不出门”对应了“坏事传千里”。
紧张通常是在所难免的。在我辅导过的演讲者中,有很多人是所在行业的精英,对某个主题有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公众演讲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更有甚者会出现脸色发白、手心出汗、声音颤抖、语无伦次等极端的负面表现,演讲成为他们的梦魇。
2015年年底,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美女高管。她那时刚刚从传统行业跳槽到互联网行业,因为跨年,要在公司的年末大会上做总结报告。说是总结报告,其实也是要让在这一段时间空降到公司的十几位高管一比高低。这让她非常焦虑,以致无法正常地思考和表达。
我们相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她身段苗条,衣着打扮优雅知性,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双一笑就弯弯的眼睛,但是她的神情中透露出明显的焦躁不安。谈话也是从她熟悉的人力资源这一年的工作开始的,不能说一年中成绩辉煌,但也绝对是硕果累累,而一谈到年会上的演讲,她就不自然了。
“这个部分我可以不讲吗……”
“这个数据不展示也行吧……”
“老板愿意听这些吗……”
“我想那天我要是生病起不来多好呢……”
这种种逃避,都是由临场紧张造成的。陌生的处境总是让人不安,我们每个普通人一生中都很少有机会面对千百人做公众演讲,即使是站在同事面前正式做报告的场景都屈指可数。“不习惯”“不自在”“不舒服”等是演讲者表述频率非常高的3个词语。其实,演讲的处境,准确地讲是演讲的环境,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演讲者自己,外部环境就是由听众及相关场地所形成的场景。关于演讲内容与环境的矩阵如图0-1所示:
人们平时沟通和表达的场景是在环境与内容都比较熟悉的舒适区。如果因适应新的环境而过分修饰演讲内容,包装演讲语言,就会进入难度最大也就是紧张程度最高的内容和环境都不熟悉的区域,当然就会使演讲者的紧张程度最高。
在现实中,有人台上台下表现的差异之大,会让你觉得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这是因为其过分关注了演讲场景下的自己不熟悉的外部环境,而忽略了自己最擅长的内容。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朋友准备投资幼儿园,因为他对这家幼儿园的林园长很有信心。“把孩子和钱交给她一定是此生最正确的选择!”我的朋友不仅送自己的孩子进了这家幼儿园,还开始积极筹划进一步的投资。
根据需要,资方和幼儿园一起做了一次面对家长和记者们的见面会,林园长负责介绍办园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这无疑是林园长最擅长的领域。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见面会之前的彩排,不由暗自惊讶:“眼前局促、呆板的林园长就是朋友所描述的睿智、亲和、充满活力和爱心的林园长吗?”
原来,为了在这次见面会上表现得更好,幼儿园专门邀请了专业策划人员为林园长写了稿子。这样就把林园长推到了最难的内容和环境都不熟悉的区域中。
在帮助众多演讲者做准备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对演讲者最重要的帮助往往不是教会他们多么高明的演讲技巧。相反,协助他们进入自己熟悉的区域,恰当地立自信,表现出正常的自己,才是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了解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可能知道这部优秀的影片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上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4项大奖。这是一部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生平的传记电影。乔治六世性格内向,天生口吃。在艰苦的训练之后,他发表了那次著名的圣诞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的英国军民。
当我们看到那些演讲者在舞台上光芒万丈、自信飞扬的形象时,当我们听到他们或激昂或深情的声音时,可能会误以为他们天生就是演讲家,站在台上就万众瞩目。然而,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从惊恐时分到荣耀时刻的蜕变过程。
在演讲方面,我们大多数人要比乔治六世幸运,因为至少我们并不是天生口吃。
二、为什么你的演讲不精彩
米开朗琪罗花了近4年时间雕刻出举世闻名的大卫像,当朋友称赞他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大卫原本就被禁锢在这块大理石中,我只是将他释放出来而已。”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精彩的演讲内容,只是被困住了。这使他表达出来的内容与原本内心所想相比,显得凌乱、肤浅又苍白。对演讲的恐惧就是束缚演讲者的枷锁,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演讲者把枷锁打开,释放出他真正的荣耀与光芒。
但随着辅导的人越来越多,我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并不是每块石头都能释放出大卫。有的演讲者似乎从来就不会把故事讲精彩,相比于那些“天生”的段子手,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好像从未启蒙。
有一次,我被要求帮助一个12人的技术团队,辅导从一开始就让我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这是一家基于大数据业务的技术服务公司,专门为电商提供优化方案。通过分析电商过往的交易记录,帮助电商识别是什么促进了交易及什么样的动作是无效的。由于众多中小电商并不理解他们的方案,所以公司专门组织了一个技术团队来为客户进行讲解,他们的工作就是经常在会场面对众多由业务人员请来的客户发表演讲。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演讲效果简直惨不忍睹。
我原以为一定是由紧张造成的,但是在参加了几次推介会后发现,他们看上去一点儿都不紧张,实际上他们对别人怎么看待毫不介意。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对听众漠不关心。演讲现场通常是喧闹而且混乱的,一部分人在聊天,而另一部分人在玩手机……
我知道是演讲者出了问题,他们无法获得听众的注意力。这不是因为紧张,也不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组织内容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教会他们如何讲得精彩,我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我希望能够清楚好演讲和坏演讲的区别究竟在哪些方面。
大多数演讲在本质上是一个说服的过程。研究发现,能够被听众注意、理解、记住并认同的演讲通常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之一,而失败的演讲往往一个都不具备。
这三个特征分别是包含洞见的观点,清晰又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易懂且有感染力的语言。我把它们简称为:思想、结构、修辞。
首先是思想,即演讲的主题以及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历史上众多著名的演讲或文章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多是因为其所包含的思想、信念和主张。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段文字选自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语言华美,但真正打动当时听众并反复被后人提及的原因,正是由于他所提出的主张,所透露出来的对弃旧图新的强烈呼吁和对未来中国的拳拳热望。
又如孟子的这段摘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它之所以能常常用来激励身处逆境中的人,是因为文中所含的思想,那种能使人在困顿无助时看到光亮的精神力量。
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在演讲中,是演讲者的思想和主张在震撼人心、启迪听众。相反,空洞无物的演讲让人不知所云、心生厌烦,再华丽的辞藻也留不住听众的心。
其次是结构,演讲者的表述必须有清晰的逻辑并符合听众头脑中自然的结构。人们在不断的预判中接收信息,“听”是有结构的。例如,当我们听到“春、夏、秋”时,会自然地预判接下来会听到“冬”;当听到“过去、现在”之后,我们期待听到的是“未来”。
如果演讲是将听众由共识的起点带向终点的一段旅程,那么结构就是指引听众前行的路线图。通常,一次演讲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应尽量选择清晰简练的结构。
当平行列举时可以选择并列结构,当层次分明时应尽量使用变焦结构,当需要说明先后顺序时可采纳时间结构,当内容有递进关系时就要选用层进结构,而当调和冲突时通常用折中结构最有效。一场演讲可能会用到不同的结构,但是主线应确保始终沿一个逻辑展开,以避免观众陷入迷途。
既然演讲是一个说服的过程,那么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就应学会按说服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如在《大学》中,我们就能看到清晰的说服逻辑和顺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最后是修辞,这里借用“修辞”一词来说明演讲中的表达方式,而非指严格意义上的修辞学。很多人觉得演讲者通常都是舌灿莲花、口若悬河的。其实一场优秀的演讲不仅仅包括华丽的辞藻,对于听众来说,演讲应该是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应尽量调动听众的多方面感觉,包括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而且听众与演讲者、环境及其他听众的互动也是体验的一部分。
文字或者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在被听众接收后,通常会转换为情节或画面。为了便于听众形成这种转换,优秀的演讲者会让语言尽量具象化,有时候会是细节描述,有时候可以借助隐喻。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五感。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而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热”的描写,也通过多角度的渲染给读者以非常具象化的体验: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训练有素的演讲者都会努力运用类似的方法以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如麦克阿瑟的《责任、荣誉、国家》:
当我听到合唱队唱的这些歌曲,我记忆的目光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步履蹒跚的小分队,从湿淋淋的黄昏到细雨蒙蒙的黎明,在透湿的背包的重负下疲惫不堪地行军,沉重的脚踝深深地踏在炮弹轰震过的泥泞路上,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他们嘴唇发青,浑身污泥,在风雨中颤抖着,从家里被赶到敌人面前,许多人还被赶到上帝的审判席上。我不了解他们是否生得高贵,可我知道他们死得光荣。他们从不犹豫,毫无怨恨,满怀信心,嘴边叨念着继续战斗,直到看到胜利的希望才合上双眼。这一切都是为了它们:责任一荣誉一国家。
资料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www.360doc.com)
总之,一场动人的演讲通常在思想、结构和修辞上有可取之处,如果你的演讲不精彩,就需要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