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与“折腾”一路前行的非典型HR
前几天Tina问我:“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描述职场中的你,会是哪个词?”我想了想,也许“折腾”是最适合不过了。折腾是我职业生涯的主旋律,也许大家心中的HR的形象是稳健的,与“折腾”不大相关,所以我自命是个非典型的HR。
1989年,我从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因为从来不曾想过未来做什么,也从来没觉得北大法律系这样的教育背景能带给我什么不一样的职业,我像一叶扁舟漂了近十年,从法学杂志的小编辑,到开发区管委会的小职员,再到一家国企的人事经理,东冲西撞,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直到1999年1月11日,我撞进了联想,做了人力资源工作——我深爱的、令我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一切才有了转变。
在联想集团工作了近八年,从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集团招聘经理,再到负责全国的销售培训工作,联想给了我广阔、自由的平台,让我撒开欢儿折腾,做了很多HR一辈子也不一定有机会做的事:将人员派遣制度引入公司,减少了未来低端人员刚性增长带给公司的风险;将无领导小组讨论、工作样本分析等人才测评工具应用到人才招聘中,让招聘手段更加丰富;改变了销售人员课堂培训的方式,以实战培训与晋升相结合的方式替代旧的培训方式,大大提高了销售培训的有效性……
在我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辞职去了一家劳动法律咨询公司做顾问,那年我39岁。几乎没有人能理解我为什么离开,其实特别简单:如果当时我不离开联想,未来将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离开了,职业生涯从此将没有不确定性,我不想做一只温水中的青蛙。真是“不折腾毋宁死”呀!
然后,一路折腾下去:三年劳动法律咨询顾问、一年民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四年猎头公司合伙人。再后来,毅然放弃猎头这个职业,做起了自由顾问:人才测评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顾问、清华大学职场相关课程兼职老师和职业教练。
虽然一路折腾,但我一直在人力资源这条大路上不停地行走。做猎头四年,浏览了几千份简历,见了上千个人;做职业顾问三年,辅导了几百个人,帮助他们在被战略性调整后重新开始生活;做EAP(企业员工帮助计划),一年陪伴200多位职场精英,帮助他们从困惑和压力中走出来;做清华老师三年,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困惑,也有机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职场。
回过头来,感谢我这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个性,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在政府、国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的工作经历,从企业人力资源和外部咨询顾问的视角,以心理咨询师、职业教练、人才测评师等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让我在帮助那些遇到职场困惑的人时,更能够感同身受,更能成为他们的好伙伴。如果不折腾,我可以像大学同学那样成为律师,但是折腾,让我看到了那么多不同的职业发展历程,能帮到更多的人,这让我的生命充满更多意义。
我不喜欢教育人,不喜欢给别人灌心灵鸡汤,只是希望通过这本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让你看到别人身上的自己,从而调动自己的智慧,发现自己的各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并把自己放到通往前方的路上,一路向前。
好吧,让我这个爱折腾的非典型HR和理性智慧的Tina作为你的向导,带着你看看职场中的风景,看看大家走过的路。
李梅
序2
寻找内心的声音
职
业生涯30年,你希望如何度过?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电影《非诚勿扰2》,其中的一个场景——人生告别会,总让我无限感慨。
现在,随我一起闭上眼睛,一起畅想未来,想想在你60岁职场谢幕时,你希望自己以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形象出现。你头脑中出现的场景是什么?那个画面是什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我走进了许多梦想中的全球500强企业,在企业重组、变革管理的时候,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就面对变革中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咨询和辅导。几百场的讲座,近千人的一对一职业咨询,我发现无论是位高权重的高层管理者,还是一线的员工,在职业转型期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无奈。
案例
我曾经服务过的一个客户来自某全球500强,她36岁,专科毕业,14年的就业经历,是第三次跳槽来到目前这家公司,担任一个事业部的秘书。在这家公司她已经工作了十年,因为部门要被整体裁撤,她要重新找工作。
辅导过程中她提到“那我换工作,工资至少要增加20%吧”,对此我很惊讶,因为她们的工资水平已经高于就业市场同类岗位20%,即使在外企也是偏高的。之后,我们的交流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开始的:
“那你觉得做一个秘书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秘书需要几年?”
“大学毕业生经过几年就可以达到你现在的水平?”
“你独特的优势是什么?”
经过30多分钟的对话,她开始很现实地考虑到,“我英语不好,这些年重复机械地工作着,能力也没有什么提升,那我可能要做好降低20%的准备”。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信息产业革命将这种状况推到了极致,每个企业也在这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变革,可以说没有一份工作是稳定的“铁饭碗”,那我们每一位在职场打拼的员工该如何思索、探讨属于自己的职业历程呢?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也走进了高校,为MBA、研究生等提供职业生涯管理的系列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在全国一流的院校,也有许多研究生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在研究生期间,他们隔两三个月就盲目地变换实习的工作岗位或组织,可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职业生涯的起点虽然不能决定我们的职业生涯的终点,但是正确的选择会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获得更多的职业快乐感和成就感。那如何去找到内在的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呢?
学会如何探索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优势,如何了解和自己的职业愿景匹配的就业信息,是在职业生涯起步、提升和转型等期间需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我们的足迹不可能遍布每一个高校、每一家企业,也不可能有机会为每一个面临职业转型的人提供面对面的辅导和帮助,那就通过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案例),和处于职业探索、职业找寻或职业成长阶段的你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让你知道如何系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配以各种测评工具,让大家有方法、有步骤地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职业旅程。
本书将按下图所示的思路和大家一起探索,寻找我们内心的声音,发现真实的自己,并寻找可行的路径。
图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
至少一个很像自己的故事;
至少一个自己关注的问题;
至少一个可以自我评估的工具;
至少一个自我教练的方法;
思维导图帮你系统了解每部分内容,加深记忆。
沐兰(Tina)
序1
与“折腾”一路前行的非典型HR
前
几天Tina问我:“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描述职场中的你,会是哪个词?”我想了想,也许“折腾”是最适合不过了。折腾是我职业生涯的主旋律,也许大家心中的HR的形象是稳健的,与“折腾”不大相关,所以我自命是个非典型的HR。
1989年,我从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因为从来不曾想过未来做什么,也从来没觉得北大法律系这样的教育背景能带给我什么不一样的职业,我像一叶扁舟漂了近十年,从法学杂志的小编辑,到开发区管委会的小职员,再到一家国企的人事经理,东冲西撞,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直到1999年1月11日,我撞进了联想,做了人力资源工作——我深爱的、令我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一切才有了转变。
在联想集团工作了近八年,从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集团招聘经理,再到负责全国的销售培训工作,联想给了我广阔、自由的平台,让我撒开欢儿折腾,做了很多HR一辈子也不一定有机会做的事:将人员派遣制度引入公司,减少了未来低端人员刚性增长带给公司的风险;将无领导小组讨论、工作样本分析等人才测评工具应用到人才招聘中,让招聘手段更加丰富;改变了销售人员课堂培训的方式,以实战培训与晋升相结合的方式替代旧的培训方式,大大提高了销售培训的有效性……
在我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辞职去了一家劳动法律咨询公司做顾问,那年我39岁。几乎没有人能理解我为什么离开,其实特别简单:如果当时我不离开联想,未来将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离开了,职业生涯从此将没有不确定性,我不想做一只温水中的青蛙。真是“不折腾毋宁死”呀!
然后,一路折腾下去:三年劳动法律咨询顾问、一年民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四年猎头公司合伙人。再后来,毅然放弃猎头这个职业,做起了自由顾问:人才测评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顾问、清华大学职场相关课程兼职老师和职业教练。
虽然一路折腾,但我一直在人力资源这条大路上不停地行走。做猎头四年,浏览了几千份简历,见了上千个人;做职业顾问三年,辅导了几百个人,帮助他们在被战略性调整后重新开始生活;做EAP(企业员工帮助计划),一年陪伴200多位职场精英,帮助他们从困惑和压力中走出来;做清华老师三年,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困惑,也有机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职场。
回过头来,感谢我这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个性,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在政府、国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的工作经历,从企业人力资源和外部咨询顾问的视角,以心理咨询师、职业教练、人才测评师等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让我在帮助那些遇到职场困惑的人时,更能够感同身受,更能成为他们的好伙伴。如果不折腾,我可以像大学同学那样成为律师,但是折腾,让我看到了那么多不同的职业发展历程,能帮到更多的人,这让我的生命充满更多意义。
我不喜欢教育人,不喜欢给别人灌心灵鸡汤,只是希望通过这本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让你看到别人身上的自己,从而调动自己的智慧,发现自己的各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并把自己放到通往前方的路上,一路向前。
好吧,让我这个爱折腾的非典型HR和理性智慧的Tina作为你的向导,带着你看看职场中的风景,看看大家走过的路。
李梅
序2
寻找内心的声音
职
业生涯30年,你希望如何度过?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电影《非诚勿扰2》,其中的一个场景——人生告别会,总让我无限感慨。
现在,随我一起闭上眼睛,一起畅想未来,想想在你60岁职场谢幕时,你希望自己以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形象出现。你头脑中出现的场景是什么?那个画面是什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我走进了许多梦想中的全球500强企业,在企业重组、变革管理的时候,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就面对变革中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咨询和辅导。几百场的讲座,近千人的一对一职业咨询,我发现无论是位高权重的高层管理者,还是一线的员工,在职业转型期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无奈。
案例
我曾经服务过的一个客户来自某全球500强,她36岁,专科毕业,14年的就业经历,是第三次跳槽来到目前这家公司,担任一个事业部的秘书。在这家公司她已经工作了十年,因为部门要被整体裁撤,她要重新找工作。
辅导过程中她提到“那我换工作,工资至少要增加20%吧”,对此我很惊讶,因为她们的工资水平已经高于就业市场同类岗位20%,即使在外企也是偏高的。之后,我们的交流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开始的:
“那你觉得做一个秘书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秘书需要几年?”
“大学毕业生经过几年就可以达到你现在的水平?”
“你独特的优势是什么?”
经过30多分钟的对话,她开始很现实地考虑到,“我英语不好,这些年重复机械地工作着,能力也没有什么提升,那我可能要做好降低20%的准备”。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信息产业革命将这种状况推到了极致,每个企业也在这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变革,可以说没有一份工作是稳定的“铁饭碗”,那我们每一位在职场打拼的员工该如何思索、探讨属于自己的职业历程呢?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也走进了高校,为MBA、研究生等提供职业生涯管理的系列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在全国一流的院校,也有许多研究生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在研究生期间,他们隔两三个月就盲目地变换实习的工作岗位或组织,可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职业生涯的起点虽然不能决定我们的职业生涯的终点,但是正确的选择会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获得更多的职业快乐感和成就感。那如何去找到内在的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呢?
学会如何探索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优势,如何了解和自己的职业愿景匹配的就业信息,是在职业生涯起步、提升和转型等期间需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我们的足迹不可能遍布每一个高校、每一家企业,也不可能有机会为每一个面临职业转型的人提供面对面的辅导和帮助,那就通过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案例),和处于职业探索、职业找寻或职业成长阶段的你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让你知道如何系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配以各种测评工具,让大家有方法、有步骤地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职业旅程。
本书将按下图所示的思路和大家一起探索,寻找我们内心的声音,发现真实的自己,并寻找可行的路径。
图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
至少一个很像自己的故事;
至少一个自己关注的问题;
至少一个可以自我评估的工具;
至少一个自我教练的方法;
思维导图帮你系统了解每部分内容,加深记忆。
沐兰(Tina)
评论{{'('+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
分享你的感受,帮助更多用户做出选择。
写评论{{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购买 {{groupData}}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购买 {{groupData}}
暂无符合条件的评论
评论详情
{{commentDetails.user_name}}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收起
{{ strLimit(commentDetails,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commentDetails.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已购买 {{groupData}}
回复{{'(' + replyList.length + ')'}}
{{ confirmUser(reply) }}回复{{ reply.parent_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reply) }}收起
{{ strLimit(reply,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End
请输入评论
举报
确认删除该评论吗?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