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恋爱心理学
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该怎么办
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人,有时候会比一般的人多做一些确认的行为。确认什么呢?确认对方是不是爱自己。
但是这种确认有时候会让对方感到有压力,或者是感觉不舒服,对方的不舒服在互动中也会影响自己,自己也觉得不舒服,于是亲密关系就会出问题。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去确认:我是不是值得被爱的?对方是不是爱我?我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是真的?我们之间的爱会不会长久?
其实这些怀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自我确认与他我确认。
一、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的第一步就是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正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别人欣赏的东西,别人才愿意跟我相处,才会爱我,这一点请不要怀疑。心理学上把这种方式叫作自我暗示,积极暗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我没有价值,他为什么会对我好呢?他为什么会选择跟我在一起?他没有离开正是因为我有价值!
自我确认的第二步就是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比如在工作上,我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成绩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确认。有一些事业成功的女性,曾经在别人那里获得不了确认,于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这也是一种确认。
二、他我确认
除了自我确认之外,还有他我确认。对于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安全感的人,一定不要“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是说本身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就不要再找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要找一个非常有自我定力的人,也是愿意去欣赏和爱别人的人。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人格是健全的,所以你找他确认的时候他会非常理解,他知道你是因为爱他才去这样确认,而不是无理取闹。
因为他有足够的定力,所以他可以给你疗伤,疗伤的方法就是给你输入正能量。他平时会主动给你关怀,给你爱,给你温暖,即使你在确认的时候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关系。所以在进行他我的确认时,你首先要找对人。
如果你不能自我确认,可是为了达到确认的目的,整天通过别人来进行确认,那么即使他是一个内心强大坚定的人,时间长了也受不了。所以你的自我确认要完成,就必须要不断地强大,不断地成长,当然也需要对方在外部给你支持和力量。如果你只是自我成长,而对方是一个比你还没有安全感的人,那他不仅不能给你力量,还会影响你成长。所以一定要双管齐下。
这就是我给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安全感的男女的一个建议,希望对大家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路上能够有所帮助。
有些人为什么一不合适就分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不合适”这个概念。不合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真的不合适, 即双方身上的优点不被彼此欣赏和珍惜,两人不能产生相互吸引;另一种是假的不合适,即彼此还很在乎对方,但主观上感觉对方不再喜欢自己,可能会随时抛弃自己,这种不合适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其实细谈起来,真正的不合适涉及三观问题。古时候的婚姻关系,讲究门当户对,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统一,社会地位、社会交往的一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认同。有媒体曾报道,一位娶了非洲老婆的中国男人,受不了老婆的待客之道。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客人来了,女主人都会笑脸相迎,端茶递水,而这位非洲老婆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更不用说招呼客人了。这其实是文化上的差异。
很多人喜欢那种有门第落差的爱情故事。《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排除万难,终成眷属。这其实是一个爱的过程,并不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如果要想生活幸福,他们一定要靠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包容彼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没有阶级和地位之分,人们的身份标签已越来越淡。但是“门当户对”还是存在的,这是心理层面的“门当户对”,即在心理层面有精神的契合。现在大家都喜欢“暖男”“暖女”,那我们也用温度来衡量心理,比如你和恋人的心理都是健康的,你们的心理温度是30摄氏度,那你们在一起就很幸福;如果你的心理温度是30摄氏度,你的恋人的心理温度是零下30摄氏度,一个是火,一个是冰,那你们的爱情就是冰火两重天。一个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未来值得期待,另一个却对别人充满怀疑,这就是心理温度上的不匹配,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一不合适就分手?”其实这个问题是自带假设的,就是这里的“不合适”是假的不合适。
分析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词——“先说再见的人”。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会先说再见。比如在火车站送人,火车刚一开,他们一摆手,就转身走了。因为他们害怕眼泪掉下来,害怕被别人发现分离的悲伤和焦虑。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一般把这种现象归为礼仪问题,其实更多涉及的是心理依恋状态。有一些人内心有安全感,可以等所有的人都走完了,火车慢慢远去了,才转身离开;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依恋水平比较低,就不能等到别人先说再见,因为他们会受不了,有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当对方告别的话还没有说出口时,他们就抢先说了“再见”。
因为依恋水平的不同,依恋模式的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先说再见的人”。
心理学家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对于亲人和朋友的离开,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反应。不管别人先说再见还是自己先说再见,都是可以的。
回避型依恋的人,对于亲人的离开,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心理学家测试此类儿童在妈妈离开时的焦虑分数时,发现他们的分数很高,因为他们心里很恐惧、很焦虑,不想妈妈离开。但是他们回避,对妈妈的离开不做出任何反应,假装妈妈没有离开自己,这其实就是不接受现实。如果在亲密关系中遇到这类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特别能忍,即便内心已排山倒海,但表面上仍云淡风轻,所以很难听到他们的道歉,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冷战。
一不合适就分手的是焦虑反抗型依恋的人。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时刻警惕妈妈的离开,对于母亲的离开极度反抗,号啕大哭,他们摔东西甚至用身体撞墙。所以在家庭暴力中,那些摔东西自残的人,属于焦虑反抗型依恋型。有些人会搞不清楚自己的恋人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其实是他们感到自己可能会被抛弃。如果你知道这种心理,你只需要告诉他:“你不用担心,我现在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不会改变我们的现状,我会一直爱你!”很多人不了解这种情况,会认为对方摔东西是不爱自己的表现。其实可能正是由于太爱对方,太在乎对方,才会摔东西。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种依恋,对方属于哪一种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于1930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的关于恒河猴(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就是比较著名的亲子依恋实验之一。
哈洛制作了两只假的猴妈妈:一只猴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只是先做母猴的模型,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等待它的正是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毛绒妈妈身上有,小猴就很快和毛绒妈妈难舍难分;而如果奶瓶是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会在铁丝妈妈身边有太多留恋,只是在觉得饿的时候跑去喝奶,其余时间则总是依偎在毛绒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希望被温柔对待。所以,如果你爱上了“一觉得不合适就要分手”的人,你就要变成一只“毛绒猴”。你和他相处时,要用语言、用肢体告诉他:我是爱你的。这样他就不会先说再见。
如果你就是一个先说再见的人,现在还没有找到另一半,那建议你最好找一个温暖的、毛茸茸的“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