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帥金融學講義:從金融看穿日常,走向財富自由
香帥中國財富報告(2019-2020),超過27萬人實證的“人人金融學”,從金融看透日常,構建你我通往財富的自由之路。林毅夫、何帆、曾鳴等力薦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來自北大名門正派的金融學課程:當金融與你我密不可分,站在高處,建構金融學思維,重新理解財富
來自“生活中的金融現象”,人人都可以讀:不需要專業知識,也沒有難懂的公式,通俗直白,助你成為現代金融社會的明眼人,看清財富運行的本質,做出正確決策。
來自超27萬人共學課程的精編精選:7次修改,將知識點層層剝開再串聯,每一章獨立成篇,每一講都是知識的獨立入口,既可以從頭到尾通讀,也可以隨手翻開一章。 5分鐘拿下一個金融知識點,架構屬於自己的金融知識體系。
林毅夫、曾鳴、黃益平、宋國青、何帆、王立銘、張斌等力薦
內容簡介
要買房,貸款幾年才合適?有沒有必要提前還款?
上有老、下有小,應該什麼時候給家人買保險,什麼時候買教育基金?
買股票有漲有跌,怎麼才能踩對點,避免被割韭菜?
該不該辭了穩定的工作,跳槽去一家有員工選擇權的創業公司?
更重要的是
為什麼金融是這一個世紀的顯學?
為什麼「金融立國」的美國能獨佔世界鰲頭這麼久?
為什麼說「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一場金融革命」?
矽谷和華爾街之間是你當中有我的關係嗎?
科技金融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
如果你也關注這些問題,如果你也希望做一個現代金融社會的明眼人,這本書一定要看。它能讓你看清財富運作的本質,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策。
金融知識已成為現代人的「剛需」。香帥用通透、接地氣的方式,將大到金融發展的歷史、科技金融的未來,小到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運用說清楚。
書裡沒有晦澀難懂的名詞和數學公式,只有金融的規律和洞察。香帥把金融知識層層剝開,讓你深入理解金融的架構和本質,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學思維。
專業人士看了,會獲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大歷史視角;一般讀者看了,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讓自己離財富更近!
作者簡介
香帥,本名唐涯,知名金融學者,香帥數位金融工作室創辦人。原北京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資產定價、宏觀金融、行為金融學及數位金融。有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國內核心學術期刊發表,主持許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題研究。 《財經日報》廣受歡迎的財經專欄作家,著有《金錢永不眠》《錢從哪裡來》等作品。
「香帥的金融江湖」公眾號創辦人,得到App《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主理人。
目錄
前言一門古老的學問,一個年輕的學科_ XI
章金融世界觀:建立理解金融的思維座標
金融的本質:時間、資金與風險_ 003
第 001 講一萬美元贈品裡的秘密_ 003
第 002 講美國南北戰爭的第二戰場_ 006
第 003 講現代人如何抵禦風險_ 011
金融的演變:財政與信用 _ 015
第 004 講王的信用:中央貨幣財政體系_ 015
第 005 講聖殿騎士團:歐洲貨幣銀行信用體系_ 018
延伸閱讀 個人資產配置的生命週期_ 022
第二章銀行:現代經濟社會的血管
信用創造:銀行體系與貨幣信用_ 029
第 006 講銀行創造了國家? _ 029
第 007 講比特幣是貨幣嗎? _ 031
第 008 講存款準備金和基準利率:經濟冷熱調節的閘門_ 037
第 009 講中央銀行:後貸款人_ 043
銀行與理財:財富流轉的通道_ 047
第 010 講銀行躺著賺錢的秘密_ 047
第 011 講貨幣基金搶了銀行的利潤嗎? _ 051
第 012 講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中國的影子銀行_ 055
延伸閱讀 歷史上的銀行_ 060
中國銀行圈的血統和階層 _ 063
第三章投資銀行:改變市場生態的新物種
傳統血脈:金融市場的清道夫_ 069
第 013 講資金與監理:投資銀行的雙螺旋_ 069
第 014 講發行承銷:投資市場上的「婚介中心」 _ 073
第 015 講併收購:企業的二手交易市場_ 077
第 016 講反收購:如何抵禦「門口的野蠻人」 _ 083
創新載體:在博弈中變形成長_ 088
第 017 講投行的非傳統血脈_ 088
第 018 講資產證券化:從美國夢到美國惡夢_ 097
第 019 講生活中的資產證券化_ 102
第四章基金:金融市場新王者
資管時代:中產階級登上舞台_ 109
第 020 講讓小投資者和大資本家一樣投資_ 109
第 021 講「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有理論基礎嗎? _ 113
另類投資:新的財富集聚方式_ 116
第 022 講從*到達利歐:他們在對沖什麼_ 116
第 023 講私募股權基金:現代企業的苗圃_ 122
第 024 講主權財富基金:市場上的超級玩家_ 127
超額收益:找到那隻替你賺錢的基金_ 134
第 025 講在投資的世界裡,活得久才是王道_ 134
第 026 講基金收益中的阿爾法和貝塔_ 137
第 027 講基金的購買策略_ 140
延伸閱讀 投資基金,你需要提防這些坑_ 145
第五章債:古老的金融契約
信用槓桿:給我一根槓桿,我可以撬動世界_ 153
第 028 講債:人類古老的金融行為_ 153
第 029 講貨幣真的起源於物物交換? _ 157
第 030 講債務螺旋:中國王朝更替的金融邏輯_ 159
債務的成本:都是信用惹的禍_ 163
第 031 講金融視角的「李約瑟之問」 _ 163
第 032 講為什麼總是說「中小企業融資很難」? _ 166
第 033 講欠債不一定還錢:債務違約的必要性_ 170
延伸閱讀 信用卡裡的秘密_ 173
第六章股:來自歐洲的偉大創新
利益共同體_ 181
第 034 講公司:現代市場的塑造者_ 181
第 035 講股權工具改變的世界_ 187
金融追溯權_ 193
第 036 講中小股東的利益被誰代表_ 193
第 037 講A 股與H 股價差之謎_ 199
第七章金融衍生性商品:是天使也是魔鬼
對沖與套利_ 205
第 038 講衍生性商品市場:商品與交易的認知革命_ 205
第 039 講天使魔鬼兩張臉:股指期貨、選擇權和互換_ 212
第 040 講無風險套利:衍生性商品的相對定價_ 222
第八章資產定價:評估與量化風險
為風險定價_ 229
第 041 講「風險三劍客」:方差、偏度與峰度_ 229
第 042 講風險資產面面觀:股票、債券與房地產_ 233
第 043 講股市大盤同漲同跌背後的秘密_ 239
資產定價理論_ 244
第 044 講金融學大爆炸:投資組合理論_ 244
第 045 講夏普比率:尋找風險調整後的收益_ 247
第 046 講因子模型:尋找金融資產收益中的規律_ 249
第 047 講股票市場裡的「投機因子」能賺錢嗎? _ 253
第 048 講給資產估值:估值法與相對估值法_ 256
延伸閱讀 投資是一場輸家的遊戲_ 266
第九章理性預期:市場總是正確的
有效市場: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_ 271
第 049 講你所理解的「有效市場」對嗎? _ 271
第 050 講A 股市場是有效市場嗎? _ 276
第 051 講漲跌停和熔斷: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_ 280
市場失靈:套利也是有成本的_ 289
第 052 講噪音交易者:散戶的悲催別稱_ 289
第 053 講基金擠兌:大難臨頭各自飛_ 292
第十章投資人偏誤:聽過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認知偏誤:人類從不理性_ 297
第 054 講投資是人的行為_ 297
第 055 講前景理論:為什麼我們一錯再錯_ 301
行為偏誤:利用偏誤賺錢_ 307
第 056 講內行陷阱與羊群效應_ 307
第 057 講保守主義與過度自信_ 313
第 058 講框架效應與有限注意力_ 319
第十一章世界投資:大師的智慧
百年世界投資大師的智慧_ 327
第 059 講投機之王:傑西·利弗莫爾_ 327
第 060 講技術分析鼻祖:威廉‧江恩_ 331
第 061 講可複製也不可複製的價值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與查理蒙格_ 336
第 062 講反身性煉金術的開創者:喬治·* _ 342
第 063 講像正常人一樣投資:彼得林區_ 346
第十二章投融資決策:每個決定都很重要
公司的資本結構_ 353
第 064 講融資決策:決定企業的風險與成本_ 353
首次上市:上市其實沒那麼神_ 361
第 065 講IPO:是融資還是圈錢_ 361
第 066 講殼價值:中國A 股市場之怪現況_ 366
第 067 講紅籌股:中國企業境外融資的金融創新_ 369
合併收購:門口的野蠻人_ 376
第 068 講併收購決策的底層邏輯_ 376
第 069 講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_ 381
延伸閱讀 IPO 抑價還是IPO 溢價_ 384
「併購時代」:中國市場上的合併收購浪潮 _ 389
第十三章公司治理:怎麼同床異夢地過下去
不對稱資訊與治理機制_ 393
第 070 講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為什麼那麼難_ 393
第 071 講如何解決公司治理問題_ 398
延伸閱讀 網路平台企業的治理難題_ 409
第十四章財務報表:你需要理解的公司帳面秘密
策略性資訊揭露_ 415
第 072 講三分鐘摸底公司財務健康狀況_ 415
延伸閱讀 誰是財務報表的看門人_ 425
第十五章分紅:上市公司的重要決策
企業的分紅決策_ 433
第 073 講什麼樣的企業會分紅? _ 433
第 074 講A 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分紅嗎? _ 436
第 075 講股票回購是股價被低估的訊號嗎? _ 440
第 076 講中國上市公司「高送轉」的秘密_ 442
第十六章創新、監理與危機:金融市場的三位一體
創新與監管:貓與老鼠的遊戲_ 449
第 077 講金融創新的本質是思想革命_ 449
第 078 講金融監理:金融市場的逆熵過程_ 452
第 079 講《巴塞爾協議》:銀行監理的穩健性原則_ 455
第 080 講創新、監管與危機:金融市場的新陳代謝_ 459
第 081 講從「4 兆」理解2008—2018 年的中國金融監理變化_ 466
信用崩塌_ 472
第 082 講信用崩塌是金融危機的本質_ 472
第 083 講金融危機真的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 _ 478
延伸閱讀 什麼樣的金融創新能在中國成功? _ 485
第十七章科技金融:正在成為現實的未來
科技金融的全貌_ 491
第 084 講科技金融在顛覆什麼? _ 491
第 085 講創造與挑戰:科技金融是把雙面刃_ 495
科技金融巨頭的關鍵字_ 500
第 086 講螞蟻金服:數據驅動的金融平台生態_ 500
第 087 講哪家企業有成為科技金融平台生態的潛力? _ 507
區塊鏈、比特幣與智能合約_ 511
第 088 講比特幣到底是什麼_ 511
第 089 講區塊鏈:對世界的顛覆性改變_ 523
第 090 講智能合約就是「如果…則…」 _ 535
未來社會_ 540
第 091 講微粒社會:高清的個人主義時代_ 540
第 092 講信用社會:可以量化的未來_ 544
第 093 講隱私與資料石油:大數據時代的兩難題_ 548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從線上到演化_ 552
第十八章金融思維方法論:金融其實是人生決策
第 094 講預期思維:金融市場的底層邏輯_ 559
第 095 講貼現思維:思考未來是人生的起點_ 562
第 096 講複利思維:請相信長期的力量_ 567
第 097 講風險思維:守住底線,大膽突破_ 571
第 098 講槓桿思維:幫你找到時間的槓桿_ 575
第 099 講信用思維:金融業的靈魂_ 578
後記金融視野下的人類社會演進_ 583
前言
一門古老的學問,一個年輕的學科
和現代金融學這門年輕的學科不一樣,金融是一門古老的學問。
“世事洞明皆學問”,學問是知識、智慧、經驗( knowledge, wisdom,experience)的總結提煉。學科是現代科學體系的概念,對應一套知識體系,經常和專業、課程(discipline,subject)等相關聯。
古老的金融學問:人類關係數位化表達的總和
和所有的學問一樣,金融的學問是從現實問題開始的。私有財產的出現、對抗天災人禍這些不確定性的需要,使財富轉移和交易成為剛需。隨即,對財富進行精確衡量、計算的「貨幣」出現,資金的融通借貸,即跨期的價值交換也開始出現。
透過價值和資源的跨期安排,人類對抗不確定性的能力大為提高,更重要的是,財富從具象的物品轉變成抽象的數字。與財富、貨幣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逐漸成為古代社會的數位認知和抽象化思維,支持著社會的規模擴大和結構複雜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融」就是人類社會關係的抽象化數位表達,是人類社會對抗不確定性的學問。
年輕的金融學科:給不確定性定價
關於金融的學問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跨期交易和配置資源,降低不確定性。到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學者們沿著機械物理的科學研究路徑,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從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莫迪利亞尼和米勒的MM定理到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再到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布萊克和舒爾茨的衍生性商品定價模型,現代金融學的學科大廈逐步落成。
所謂學科,是現代科學體系的一種典範表達,它要求將某種學問用現代科學的典範和體系來結構化包裝。這樣,才能把非標準化的知識、智慧、經驗變成標準化的產品,才能適應工業時代標準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求。
而現代科學體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路徑,一個是牛頓的機械物理路徑。作為和「人」的行為緊密聯繫的學問,經濟金融學科的發展應該更適應生物體演進的方向。但是,人是個太過複雜的物種,如果按照生物演進的路徑來研究金融,我們很難得到一套嚴密的標準化的方法論。
所以,從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開始到保羅·薩繆爾森,古典經濟學家們將動態的市場簡化處理成相對靜態的點,引入大量的數學計算方法,去尋找市場的均衡。 「機械物理路徑」成為現代經濟學科演進的方向。現代金融學科正是藉鑒了微觀經濟學的這套方法論,給風險定價,以便更好地實現對不確定性的交換和交易。
金融天然數位化的特性讓它的學科化非常成功,並很快在全世界產生了旋風式的效應。這門「離錢近」的學科成為全球各類教育的「顯學」。今天我們在各種教材上看到的金融學,就是這樣標準化的金融學科產品。
但這並不是真實世界的“金融學問” —巴菲特說自己從來不信金融學,其實他不相信的是這套相對規律化、標準化的金融學科教育。他本人也言行一致,從華頓商學院退學,成為這個世紀偉大的投資者。
作為一門人的“學問”,金融是動態的,人性在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利弗莫爾到*,現代金融投資大師都是洞察人性和動態決策的高手。
作為人類關係的抽象化數位表達的學問,金融和數位化時代密切相關,提供了將人類社會不斷資本化的工具、路徑和思考框架。
而這些內容,正是得到 App《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一年的課程所努力提供的—摒棄金融學教材慣常的公式計算和晦澀術語,以中國本土的數據、案例、現實為線索,用平常的語言、生活化的場景完成一次從學科到學問的金融通識教育。
你面前的這本書,是 300多講課程內容濃縮成的約50萬字的講義,是在課程原有邏輯的基礎上,對所有文稿進行了精簡、整理和重新結構化的產品。
講義保留了現代金融學和金融經濟學的核心內容:第二章、第三章涵蓋了貨幣銀行學和投資銀行學的基礎知識點;第四章到第七章則拓展了投資學中的基礎部分,從歷史和人文的角度對金融工具進行了重新詮釋;第八章到第十章、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則分別涵蓋了商學院經典課程“資產定價”和“公司金融”的基本知識點。
另外一些章節則是教科書很少涉及,但和個人、機構的金融決策密切相關的內容:第十一章從宏觀背景和微觀操作方面整理總結了 20 世紀六大投資大師的投資邏輯;第十六章將金融創新、監管和危機放在一個統一框架下進行分析;第十七章用長達10講的篇幅對目前炙手可熱的科技金融做了全景式的解析與釋疑—科技金融的產業全景是什麼、代表性平台企業的內在演化邏輯、比特幣的特徵和未來、區塊鏈的原理和應用前景,以及科技金融帶來的社會變遷前景。
章和第十八章則對應金融世界觀和金融思維方法論。這也是我對這本講義的希望所在——在這樣一個注定金融深化的大時代中,打破金融教育高不可攀的門檻,幫助普通人建立自己的金融思考框架,以在求職、求學、創業、在婚姻、家庭的各種決策中,能運用金融工具和思維,成為善於權衡風險和利益的人。
這段約 600頁的旅程已經開始。
祝你好運。
媒體評論
大到國家的執政者,小到平民百姓,若能弄通金融的內涵和運作規律、自如運用,就能趨利避害、增值財富、積累資本,個人和國家也會隨著金融的發展水漲船高。唐涯是國內少數的讀懂、弄通金融學理論的專家學者之一。推薦大家讀這本書,看她是如何用生花的妙筆、引人入勝的感染力,跟一般人講透金融學的。
——林毅夫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總裁
唐涯在年輕一代學者當中非常難得:她有嚴謹的學術訓練和紮實的研究功底,更重要的是,她有非常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深厚的歷史積累。在這本書裡,她能把重要的、複雜的理論概念講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對金融有一個全面、深入且實用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財富和時間,獲得更大的自由。
——曾鳴 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
金融專家很多,但講得清楚的金融專家卻很少,能把金融問題講清楚並且還講得非常有趣的金融專家那真是少之又少。唐涯真的很難得,學問做得好,卻一點不學究,年紀輕輕,穿著也很時尚,講起金融來清楚又有趣。看唐涯的這本金融學講義,不但可以學到有用的金融知識,還能享受學習的過程。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唐涯是年輕學者中的佼佼者,既有紮實的學術積累,又善於在現實世界中上下求索。更難得的是,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得到App《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的基礎上,迭代了這本書。大到東西方文明的歷史分野,小到怎麼買貨幣基金,這本書裡都有涉及。她用新穎的視角、妙趣橫生的筆法,向你展示了一個看待世界的獨特維度,幫你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做好自己的財務安排。
——宋國青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別的金融學家負責附魔,香帥只負責祛魔。對很多人來說,金融是盲區,也可能是陷阱。當你像近視眼司機一樣,深夜裡在陌生城市的陌生街道上戰戰兢兢地開著一輛陌生車子時,香帥的甜美聲音響起——她是你的私家專屬GPS導航。
——何 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教授
對我來說錢這個東西就像一個沉甸甸的黑箱,我知道它重要,現代世界不能沒有,還能聽見箱子裡總是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但是真不知道裡頭到底發生了什麼。香帥的金融學講義,對我而言就是一場打開黑箱、真正理解金錢流動,甚至是理解現代社會底層運作規律的體驗之旅。以後每次把錢往箱子裡丟的時候,也知道正確姿勢是什麼,哪裡有坑了。
——王立銘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
《香帥金融學講義》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金融學,飽含了對這個時代的細微觀察,也飽含了金融學的要義。這本書徹底趕走了金融學的枯燥。
——張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以流暢的語言,將深奧的金融理論,結合中國特有的市場環境,進行系統化的闡述與分析,是一樁宏大的工程—— 這正是《香帥金融學講義》的不凡之處。看著唐涯從一個金融本科生成長為這個時代*前衛的中國金融學者,真是一件驚喜又愉快的事情,更祝愿更多從業者和普通百姓能從她帶來的金融通識體系中受益。
——蔡來興 國務院參事,原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
這本香帥金融學講義,以作者廣博的文史素養、精深的專業研究、揮灑自如的酣暢筆風,開創了金融經濟新文體。
——段大為 科大訊飛副總裁
線上試讀
1990年代,美國汽車市場處於高度飽和的狀態。某汽車公司推出了一款價值1萬美元的車,但無論經銷商們使出什麼招數,甚至不惜血本降價15%,銷售還是疲軟。一籌莫展之際,一位聰明的經銷商想出了一個「免費送車」的主意:買一輛車,送一張面值1萬美元的30年期的美國國債。
買 1萬送1萬,這個誘惑實在太大,很多原本沒有購車計劃的人都爭先恐後地往這家車行跑,擔心稍一遲疑,這個天上掉的餡餅就砸不到自己,車輛銷售一時瘋漲,這家經銷商車行一戰成名。
但這真是「派」嗎?
聰明人應該已經注意到:這個贈品不是 1萬美元現金,而是“ 30年後到期面值1萬美元的美國國債”,消費者拿到的“ 1萬美元”是30年後的1萬美元。
按照 1990年代中期平均8%的美國公債利率算, 30年後面值1萬美元的債券折合到當時,相當於 994美元。也就是說,銷售商送的是僅 994美元的贈品,讓利幅度為9.94%,遠不如15%的打折。
在一定的利率水準下,面額1萬美元的 30年期公債,只相當於當下的 994美元。這意味著30年的時間折了9,000多美元。在這裡,時間被量化成了具體的金錢。這就是金融基礎,也是重要的一個概念,叫做「貨幣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of money)。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簡單真理-「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就是金錢
在金融世界裡,「時間就是金錢」是客觀存在的真理。貨幣的時間價值是可以度量、計算、用來支付的。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會深刻改變我們每個人生活軌跡的事實。
假設能坐上時光機,讓時間從 2017年12月倒回2007年12月,此時你 22歲大學畢業,家裡給了你10萬元。你是選擇吃光、用光、身體健康,還是選擇做些金融安排?比如:
(1)存銀行。如果2007 年存10 萬元, 10 年後可以拿到14.8 萬元。 (以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7年至2012年平均利率4.87%,2012年至2015年平均利率3.48%,2015年至2017年平均利率2.75%,以複利計算。)
(2)買股票。如果你買的是中油的股票, 10萬元在10年後就變成了3.3萬元;如果你當時很有眼光, 10萬元全買了騰訊股票, 10年後這筆錢就變成了 330萬元。兩種選擇,10年後的價值差了100倍。
(3)買房子。以30%的頭期款比例, 10萬元夠買一棟價值30多萬元的房子。 2007年北京海淀五道口某著名小區的房價是每平方米1萬元出頭,10萬元意味著你可以擁有一個位於“宇宙中心”—五道口的30平方米的小單間。 10年後,這筆投資值330萬元,而且還在持續上漲。
一筆數額不大的資金( 10萬元),因為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相同的時間維度( 10年),產生了差距上百倍的時間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時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這些數字上,更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我們仍然把時間從 2017年倒回到2007年,剛大學畢業的你,還面臨著其他的人生決策—在找工作的時候,是使盡渾身解數擠進一家像諾基亞這樣的世界500強公司,還是被一家成立不久、求賢若渴的創業公司,例如58同城,用薪水加股票選擇權的方法招到麾下?
在這 10年中,你聰明、努力、上進,在諾基亞已經幹到了中層;但10年後,諾基亞大勢已去,開始裁員,你必須重新進入人才市場尋覓下家。而在另一個選擇中,同樣上進的你,在58同城已經成為業務骨幹,「 1個億的小目標」也已經實現了—因為58同城已經在美國上市成功,你的期權變成了財富。
10年前的決策,10年後深刻影響了你的處境、生活和未來。
這些不同決策和路徑的背後,其實都是同一個邏輯:金融工具對我們擁有的相同時間(未來 10年)進行了深度的加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時間價值。
再想想古話裡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你就會感覺到人類認知的底層邏輯真的是歷久彌新。古人已經模糊意識到時間是有價值的,但直到近現代,這種認知才被拓展成了體系化的金融學和金融業:
「時間」是一種原料,金融工具則是對這種原料進行加工,做成不同的產品。用學術語言表達,金融就是為時間定價,我們購買金融產品、做財務決策,本質上就是購買時間不同的未來價值。
這種選擇所帶來的時間價值差異是普遍適用的。金融市場越發達的地方,差異就越明顯。假如 1986年一個美國人買了1萬美元的政府債券,另一個美國人買了1萬美元的微軟股票。 30年後這兩個人的生活會大相徑庭:買債券的1萬美元變成了8萬美元,而買微軟股票的1萬美元變成了1086萬美元。
這種魔法故事在不同的國家、領域反覆上演:一樣的原始資金,經歷一樣的時間,因為選擇了不同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未來財富的格局被完全改寫。
就像耶魯大學的戈茲曼教授所說:金融科技就像人類建造的時光機,它沒有移動我們的身體,但在時間軸線上移動了我們的錢,也改變了我們的處境。
評論{{'('+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
分享您的感受,幫助更多用戶做出選擇。
撰寫評論{{i}}星
{{i}} 星
{{ parseInt(commentRatingList[i]) }}%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購買 {{groupData}}
{{ showTranslate(comment) }}收起
{{ strLimit(comment,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已購買 {{groupData}}
暫無符合條件的評論~
評論詳情
{{commentDetails.user_name}}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收起
{{ strLimit(commentDetails,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commentDetails.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已購買 {{groupData}}
回覆{{'(' + replyList.length + ')'}}
{{ reply.reply_user_name }}回覆{{ reply.parent_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reply) }}收起
{{ strLimit(reply,800) }}查看全部
Show Original{{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這是到目前為止的所有評論!
請輸入評論
舉報
確認刪除該評論嗎?
取消